夫妻之爱、父子之爱、都是人间的至爱。然而,对于三伏潭镇栗林嘴村民毛金堂来说,这却意味着责任和坚守。 23年来,“倒插门”的毛金堂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徐先枝相濡以沫,将妻子与前夫所生的6个子女抚养成人,将妻子的公公、婆婆“送下土”,自已却一生没有一个亲生的子嗣。 2006年3月,妻子徐先枝因颈椎长瘤子压迫神经无钱医治,瘫痪在床。毛金堂一直照料至今。 信念的执着,生命的坚强,真心的付出,无悔的选择,毛金堂用真实平凡的琐事和不离不弃的情感诠释了爱情与责任,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温暖。 “他比亲生父亲还亲” 这是一个组合家庭。 徐先枝1967年嫁到栗林嘴村,与该村张植祥成婚。并生育了4个女儿、两个儿子。 1987年,徐先枝的前夫张植祥到武汉贩鱼途中发生车祸身亡。 1947年出生的毛金堂是三伏潭镇毛小村四组人,从小学手艺“理发”,是一个走村串乡的“货郎”。1978年,他的结发妻子因病去世。 时间回溯到1989年,毛金堂在栗林嘴帮人理发时,经媒人“牵线搭桥”,“倒插门”入赘到了徐先枝家。 由于徐先枝的前夫张植祥是过继到张家“领门户”的,徐先枝将毛金堂“招”进门后,悲伤的公公婆婆强烈反对,并将他们赶出正屋到厢房“栖身”。 此后,徐先枝的公公长期骂毛金堂是“灾星”,并不理睬他。毛金堂默默地忍受。对妻子前夫留下的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毛金堂却全身心地付出。 刚到徐先枝家时,时年42岁的毛金堂只会理发。而当时理一个头发只收2毛钱,这远远不够6个孩子吃饭。不会农活的毛金堂咬紧牙关,重头开始,学!他起早摸黑,从耕地、栽秧、锄草等做起,手中磨起了一层层老茧。 毛金堂的“儿子”张中华告诉我们,“小爷”(指毛金堂)刚来我们家,我只有10岁。那时家里穷得叮当响,有一次炒了一盘菜苔,一人只能吃一根,但“小爷”却一根也舍不得吃,留给我们。 儿女们也一直记得,毛金堂为了他们,吃了数不清的苦。“他比亲生父亲还亲”。 又穷又呕气,毛金堂是怎么挺过来的?“我也曾想放弃,不知道这日子过到哪一天是尽头。”他说,自己也曾崩溃过,但一想到自己若是垮了,这个家就完了,这也许是命运,自己选择的道路必须坚持走下去。 “没有他,我坟上的草早长老高了” 采访毛金堂时,他正去地里摘了棉花回来。瘦长的身影下是一张沧桑的面容。 没和我们聊上几句,“我下地有一会了,得去看看老伴,帮她翻翻身子”。 “先枝,我回来了”,毛金堂忙不迭地冲门里喊道。听到熟悉的呼唤,在屋内静静躺着的女人,费力地挤出一个笑容。 进屋后,毛金堂麻利地帮徐先枝翻身、按摩,并整理好被子。 自2006年3月瘫痪在床以来,徐先枝的双手、双脚已全部萎缩,无法伸直。但在毛金堂的精心照料下,她全身没有一处褥疮,且气色很好。 “造孽呀,他这一生,都是给我们拖累的,没有他的照顾,我坟上的草早长老高了。”说到这儿,徐先枝泪流满面。 每天,天刚蒙蒙亮,毛金堂就起床了,首先烧水给妻子洗脸,擦身,洗尿布。然后做饭喂妻子吃饱。自己匆忙吃点饭后,给妻子按摩,一切妥当后,他再到地里挖地,种点蔬菜。 在地里劳作时,毛金堂的心里总担心着妻子,一会怕妻子尿湿床单,一会担心妻子要喝水,一会担心她要翻身。所以,家里的妻子和田地就成了毛金堂的两点一线,他从家里和田地来回往返,一天下来毛金堂要来回跑7、8趟。 寒风凛冽的冬季,毛金堂一天要给妻子替换尿布十几次,炎热的夏天,她怕妻子生褥疮,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帮他翻一下身,每一天都累得满头大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