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94
上尉
  
- 积分
- 4055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3-1-8 2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在老街上
步入中山后街,我们首先结识了123黄酒店的老板骆崇敏。南阳人骆崇敏、冯均安夫妇1988年来樊跟着二叔骆泽新、婶娘王新清学做黄酒。骆崇敏说,123黄酒店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现在黄酒店由他们夫妇、儿子冯自北,儿媳妇打理。酿酒方式采用的是小曲发酵。襄阳用小曲或大曲,新野用小曲,枣阳、绍兴、郧阳用的是大曲。小曲发酵的特点是成品口感好,营养丰富。大曲成品浓烈,劲爆,饮多了伤人,干重活的人喜喝。骆的孙娃子三岁时就开始喜欢喝奶奶做的黄酒。骆家就在作坊旁住,前店销售,后边做酒。孙娃子常常是闻着酒香入睡。一天能销售两缸酒,每缸有300斤,据了解,整条中山后街像骆家这样规模的黄酒作坊就他们一家。另外在自家做黄酒的人家有几十家,他们销售的方式是沿街叫卖。一丁黄酒、一二三黄酒等孕育和推动了中山后街饮食一条街的兴旺。1988年到1993年左右,“到一二三喝黄酒去!”成了襄阳好哥们呼朋唤类聚餐痛饮的一句嘴边的话。骆泽新、王新清夫妇做了一辈子黄酒,黄酒做出了名气,因门牌号在中山南后街123号,索性就叫123黄酒店。经酒徒们口口相传,一时竟成了襄阳名店。王新清做到65岁那年,歇手颐养天年。2006年,77岁的骆泽新辞世。123黄酒店每天早晨7点开门营业,晚上10点打烊。酒客用塑料壶10斤、20斤的打回家,享用完后,隔三五天再来打一次。劳顿一天下来,让媳妇给拾掇两三小菜,一餐惬意地喝上三五碗也伤不到人。骆家备的有几类黄色和白色的黄酒,根据酒劲大小,价格不等。街坊刘师傅有一次从饮食大省四川成都来了朋友,中午打了10斤招待客人,晚上又打回20斤。临走时客人主动提出要往四川带一壶走,可见襄阳黄酒的魅力。123黄酒发酵所用的米一直用等级高的米。一般不卖给经营早餐的面摊,少部分面摊主买回后偷偷加兑水,毁坏过123的声誉。骆家一般多给大饭店和大酒店送酒,主要是因为他们卖得起价钱,不兑假。123黄酒店也就是这样的规模,而一丁甜酒从鹿角门发迹,现做成了大饮食公司,甚至在郑州那样的大城市都开了分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