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日开始实施到到其中最具争议的闯黄灯罚分被废止,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交规在质疑声中遭遇了巨大的尴尬。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在推出法规时缺乏论证,决策能力的不足。同时需要看到的是,不管新法规多严厉,能带来多大的震慑作用,如果缺乏最起码的合理性,那么对于改善交通状况总是起不到积极作用的。而从这样一个最严交规上其实可以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如今大城市拥堵,缺失的道路文明等当下糟糕交通状况的焦虑,因此也希望这样一个严厉的法规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
早在2011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就突破了亿辆,大中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达到百万辆以上的城市数量达14个。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大幅跨进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却并未跟上脚步。这一点,从每逢暴雨各大城市总是会出现锅碗瓢盆满地漂的情况中也可以看出来。特别是在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逻辑下,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地方政府对于并不能带来GDP和城市美好形象的基础投入兴趣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当下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
而在新交规实施后,部分地区驾校法培考试通过率出现大幅下滑。这其中固然有通过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驾驶技能培训来约束驾驶员驾驶行为,培养文明驾驶习惯的正面意义。但是有关部门也应该看到,这也只是解决目前中国交通状况其中的一个步骤而已,如果指望一个严厉的法规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就如同希望通过限购、提高用车成本、征收排污费来改善城市拥堵的一根筋逻辑一样,本质上是懒政思维的延续。
中国交通状况的改善还需要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交通管理和道路文明上的系统性投入、宣传,不然那种指着和尚骂秃驴的行为只会让人觉得既幼稚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