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年三十儿
王建福
前几年网上有人建议:把每年的春节晚会移到大年初一的晚上去,于是招来反对声一片。反对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居然问:如果把春晚移到初一,那我们在年三十儿的晚上干什么?!这个问题真是有点奇怪了:难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指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过年三十儿? 我倒是很赞同网上的这个建议。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建议。 中国人之过年,是一个充满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过程。从腊月初八喝完腊八粥开始,就要闹着过年了。等到腊月二十三(南方是二十四)小年一过,就可以吃年夜饭了。在很多地方,从过小年祭灶开始,就有一个很严格的时间表,规定哪一天大扫除、哪一天炒年货、哪一天包饺子、哪一天打糍粑,等等,这就是进入比较规范的闹年了。到了年三十儿,才进入过年的高潮:因为这一天是真正要“过年”了。年到高潮,怎么会无事可干? 我记忆中的年三十儿都是很热闹很充实很丰富多彩的。我小时候,老爹一般在年三十儿的下午带孩子们到澡堂子里去洗澡,换上干净的内衣。老妈在家忙活年夜饭。孩子们洗完澡回来,就要帮老爹在门上贴春联。那时的春联一般都是自己买来红纸自己写。内容可以是老套套也可以自己创作。我家多是自己创作。1986年我家九姊妹第一次全体(也是唯一的一次)回家与父母团聚,家里拟的对联是:双寿星乐开怀回眸儿孙皆成器,九姊妹喜相聚同报高堂三春晖,横批是大团圆。小弟买回大红的蜡光纸,用隶体书写,从门楣一直挂到门槛。这一副春联,成为那一年我们这条小巷写得最大、内容最奇特的一副春联,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甚至还有人用笔记录下来。 大红的春联贴好,年夜饭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该回家的也都回家了,就要关门吃年夜饭了。首先要给先人”过饭”。这是一种简化了的祭祖:在先人的遗像前摆上白饭、白馍、豆腐、供果水酒,给先人烧上三拄香,然后全家老幼依次给先人磕头。在武汉,这好象是一个很多家庭都要严肃进行的仪式,表示不忘自己的出处,慎终追远的意思。“过饭”完毕,就可以吃年饭了。摆上凉菜斟上酒,就在门口放起鞭炮。老爹的习惯是一定要把门留一条缝,好让鞭炮的硝烟漏一点进屋,这样才显得年饭更有年味。年饭一般吃得很长,一是因为菜多,慢慢做,慢慢上,老老少少还要喝点酒;二是出门在外的哥哥姐姐们要借此机会向大家作“述职报告”。在我们那条叫做“木兰宫”的小巷里,还有的家庭是要把年夜饭吃过零点的,叫做“一饭跨两年”。 吃完年夜饭,一般是不能开门出行的。家里收拾干净了,就要“守岁”。守岁有许多娱乐活动。我们家姊妹多,又都很活泼,大家都围着火坛烤火唱歌跳舞说笑话,或者在外地工作的给大家讲各地风俗趣闻。还有零食吃,政府供应、自家加工的炒花生、炒蚕豆等等,很奢侈。我们家无人赌博,但是在这天晚上是可以打扑克玩争上游或者升级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节目:母亲给孩子们试衣裳。我家穷,一年难得穿上一件新衣裳。但是每逢过年,母亲一定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套“新”衣裳。这个“新”,也许是用包装布袋染色后裁剪的;也许是把大哥哥大姐姐的旧衣裳改制的。反正都是大家以前没有的,当然个个都会很高兴! 一年到头,难得一家人和和美美欢聚一堂,三十儿的夜晚,时间过的飞快。说话间,零点到了。家家户户开门放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烟花烟雾之中,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都听不见其他声音。放罢迎年的鞭炮,一家人关上大门开始拜年,照例是由大到小先给老爹老妈磕头鞠躬,然后兄弟姐妹互拜。那时也给“压岁钱”,那真的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吉利而已,五毛、一块都可以。我三姐夫在银行工作,出手大方,经常给我们每个弟妹一叠崭新的钞票:一分一张的纸币,每人一百张! 至此,除了还愿意继续聊天打牌的外,其余的人就可以睡觉了。母亲还不能睡。老人家要给“守岁”人做夜宵,还要为早起出门拜年的人准备早点。等到天亮了,每家要给第一个出门的人放一挂小鞭,谓之“出方”,也是拜四方财神的意思。“出方”后,大家就可以到这一家去拜年了。我家每年迎接的第一个拜年客是我的姨表哥。这位哥哥特别讲礼,句句话都不离“您家”(汉口话,类似普通话中的“您老人家”之意)。我老爹老妈挺喜欢他,就故意逗他,于是,留下了一段几十年都用来给他打趣的笑话: 咚咚咚!/哪个呀?/我呀您家。/你是哪个呀?/我是迪发呀您家。/你来做么事呀?/我来拜年呀您家?/好,我来给你开门。/多谢您家! 如今迪发哥已年过60岁了。想起儿时的年三十儿,真是蛮有味道的。虽然,贴春联、“过饭”、吃年饭、守岁、迎年,出方、拜年,都是过年大家都要履行的“手续”,但是各地各家具体怎样做,尽可以多姿多彩。比如我也特别喜欢广州年三十儿的花会。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再去逛花市,那是一个多么幸福浪漫的春节!几十年前读过郭沫若老先生描写广州花市的诗,有一句我至今难忘: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脸庞! 中央电视台搞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国人民准备了一顿丰盛的节日大餐,本来是个好事。但是如果因为这个晚会而使极富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年三十儿淡化甚至失传,实在太可惜。几千年的年三十儿,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另外,严格意义讲,大年初一才是“春节”,所以春节联欢晚会放在年初一才是名副其实。让老百姓先过一个各具特色的年三十儿,再在年初一看一台国家级水准的大戏,春节不是更丰富多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