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mlet0716 于 2013-1-12 22:28 编辑
2013年,癸巳年,干支计年为蛇年。近日,在沙市蛇入山公园正式发行了面值1.2元的蛇年邮票,借着蛇的寓意,记者来到沙市长港路蛇入山公园附近,与市民聊起蛇入山的相关故事,听他们述说蛇入山的来历与传说,以及荆沙地区与蛇相关的故事。 蛇入山西靠江汉路、南依长港路,蛇入山公园是我市一处历史悠久的古迹,多年前改造成花鸟市场,多个花鸟商店形成一圈,围着公园中间的土丘。如今,附近不少老人都爱提着鸟笼在蛇入山公园溜达,公园中古木参天,自成一派风景。 关于蛇入山的来历,记者也询问了周边多位居民。
皇帝游历沙市时命名 蛇入山公园入口,一位老姨妈一边织毛衣一边懒洋洋地晒太阳,她是居住在蛇入山附近的居民,她听说的故事与皇帝有关。 据说古代曾有一位皇帝,喜欢全国各地游览,有一次游历至沙市,来到现如今的蛇入山,看见一条小蛇钻入土丘之内,皇帝觉得甚是有趣,于是询问当时居民此处的地名,当地居民表示此地尚未命名,皇帝根据此情此景,遂告知当地居民,此地名为“蛇入山”。记者问及是否知道该蛇的形态,老姨妈表示没有留意,也没有听说过双头蛇。
孙叔敖的传说
蛇入山改造成花鸟市场后,更显得生机勃勃。一位年近七旬的花店老板向记者讲起他听到的传说。 蛇入山的传说与楚国名臣孙叔敖有关,孙叔敖少年时,曾遇双头蛇,传说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条蛇,埋入山丘之下。当地人由此将这里命名为蛇入山。
至于这个小小的土丘,花店老板表示这也是有来历的。传说古时候,这一带居住了很多文人贤士,每到逢年过节或是重要的日子,这些人将周围灾民、穷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施粥施菜。在施粥前,他们会挑一担土倒在地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土丘。
花店老板指着蛇入山公园大门口一处雕像告诉记者,这个雕像就是孙叔敖。雕刻的人物头戴纶巾,神态严肃,双手高捧起一块石头,似要狠狠砸向某物,形态举止颇为传神。花店老板解释,孙叔敖要砸的正是双头蛇。
蛇妖的传说
陈姨爹今年80岁了,家住江汉北路与长港路交界处,他表示,蛇入山的命名与蛇妖有关。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那时江汉平原出现一条作恶多端的蛇妖,该蛇妖身形并不大,可怕的是长有两个脑袋,出现在便河、九龙桥一带,杀害民众、破坏庄稼,扰得当时荆沙地区民众十分不安,终日惶恐。
荆州民不聊生,百姓惶惶度日,蛇妖为祸一事被大禹知道了,大禹派一名得力的武士前来制止,武士与蛇妖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将它斩于剑下,在如今的蛇入山处挖了一个坑将其埋入,为给荆州百姓压惊,武士特意在埋蛇处堆了许多黄土,形成了今日的土丘。正因为这条蛇,百姓便把此地命名为“蛇入山”。
史料上的记载
关于蛇入山的来历,记者查询了相关史籍资料,记载文字并不多,但从中还是能窥到蛇入山悠久的历史。
根据《沙市地名志》记载,蛇入山,又称阴德山,俗称“蛇山子”。为沙市著名古迹。《湖北通志》《荆州府志》《江陵县志》《沙市志略》《江陵志余》均有记载,皆称其地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幼年时打死两头蛇埋葬处。《江陵县志》更再有清代乾隆年间荆宜施道来谦鸣之《蛇入山》一首,诗云:楚相当年泣母慈,至今阴德令人思。空山何处埋蛇迹?古树荒台应有祠。
“阴德”一名,当出于此。虽明知为山,其实为一土垅。远望山体为一独立土丘,东西长不过200米,南北宽仅百余米,顶部海拔31米许,与邻近地面高差不过2到3米。其上原为白庙子第四生产队菜地,旁有民舍数间。但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传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自196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蛇入山及其周围发现了大量东周及秦汉时期的文物,先后出土有绳纹陶鼎、铜戈以及携刻“汉光元年”铭文的蹲兽简瓦等等。1980年又在此发现一处长70米、宽60米、厚约1米的夯土层。据推测,可能是一座古代大型建筑的台基。进一步发掘对研究江汉平原的古地理和楚文化的发展,以及沙市的历史起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沙市曾现双头蛇
原以为双头蛇只是一个传说,可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有人表示真的见过双头蛇,遗憾的是都没有拍到图片。家住沙市五中附近的李姨爹告诉记者,2006年左右,他在早晨锻炼时,曾在花草丛中见到了一条双头蛇。据李姨爹形容,他见过的双头蛇体型并不大,大约60至70厘米长,双头相并,吐着信子。蛇身呈深褐色,有棕黄色的花纹呈规律地遍布蛇身。双头蛇一直是传说中有剧毒的怪物,李姨爹当时吓坏了,赶紧跑回家。后来据李姨爹查阅资料,该蛇有毒,但毒性并不足以使人致命。
林阿姨也称自己见过双头蛇,她见过的双头蛇,蛇身首尾各长一个脑袋,两个脑袋都能控制它们的身体,十分奇特。林阿姨说,这是以前一个亲戚养的宠物,自己见到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根据中国古典书籍记载,双头蛇是蛇类的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