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050|回复: 6

沙市蛇入山的传说 你听过吗?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3

158

主题

501

帖子

1698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98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12 2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mlet0716 于 2013-1-12 22:28 编辑

       2013年,癸巳年,干支计年为蛇年。近日,在沙市蛇入山公园正式发行了面值1.2元的蛇年邮票,借着蛇的寓意,记者来到沙市长港路蛇入山公园附近,与市民聊起蛇入山的相关故事,听他们述说蛇入山的来历与传说,以及荆沙地区与蛇相关的故事。  
       蛇入山西靠江汉路、南依长港路,蛇入山公园是我市一处历史悠久的古迹,多年前改造成花鸟市场,多个花鸟商店形成一圈,围着公园中间的土丘。如今,附近不少老人都爱提着鸟笼在蛇入山公园溜达,公园中古木参天,自成一派风景。  
       关于蛇入山的来历,记者也询问了周边多位居民。



      
      皇帝游历沙市时命名
      蛇入山公园入口,一位老姨妈一边织毛衣一边懒洋洋地晒太阳,她是居住在蛇入山附近的居民,她听说的故事与皇帝有关。  据说古代曾有一位皇帝,喜欢全国各地游览,有一次游历至沙市,来到现如今的蛇入山,看见一条小蛇钻入土丘之内,皇帝觉得甚是有趣,于是询问当时居民此处的地名,当地居民表示此地尚未命名,皇帝根据此情此景,遂告知当地居民,此地名为蛇入山记者问及是否知道该蛇的形态,老姨妈表示没有留意,也没有听说过双头蛇。
  孙叔敖的传说  
      蛇入山改造成花鸟市场后,更显得生机勃勃。一位年近七旬的花店老板向记者讲起他听到的传说。  蛇入山的传说与楚国名臣孙叔敖有关,孙叔敖少年时,曾遇双头蛇,传说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条蛇,埋入山丘之下。当地人由此将这里命名为蛇入山。  
       至于这个小小的土丘,花店老板表示这也是有来历的。传说古时候,这一带居住了很多文人贤士,每到逢年过节或是重要的日子,这些人将周围灾民、穷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施粥施菜。在施粥前,他们会挑一担土倒在地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土丘。  
       花店老板指着蛇入山公园大门口一处雕像告诉记者,这个雕像就是孙叔敖。雕刻的人物头戴纶巾,神态严肃,双手高捧起一块石头,似要狠狠砸向某物,形态举止颇为传神。花店老板解释,孙叔敖要砸的正是双头蛇。

      蛇妖的传说  
      陈姨爹今年80岁了,家住江汉北路与长港路交界处,他表示,蛇入山的命名与蛇妖有关。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那时江汉平原出现一条作恶多端的蛇妖,该蛇妖身形并不大,可怕的是长有两个脑袋,出现在便河、九龙桥一带,杀害民众、破坏庄稼,扰得当时荆沙地区民众十分不安,终日惶恐。  
       荆州民不聊生,百姓惶惶度日,蛇妖为祸一事被大禹知道了,大禹派一名得力的武士前来制止,武士与蛇妖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将它斩于剑下,在如今的蛇入山处挖了一个坑将其埋入,为给荆州百姓压惊,武士特意在埋蛇处堆了许多黄土,形成了今日的土丘。正因为这条蛇,百姓便把此地命名为蛇入山

  史料上的记载  
       关于蛇入山的来历,记者查询了相关史籍资料,记载文字并不多,但从中还是能窥到蛇入山悠久的历史。  
        根据《沙市地名志》记载,蛇入山,又称阴德山,俗称蛇山子。为沙市著名古迹。《湖北通志》《荆州府志》《江陵县志》《沙市志略》《江陵志余》均有记载,皆称其地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幼年时打死两头蛇埋葬处。《江陵县志》更再有清代乾隆年间荆宜施道来谦鸣之《蛇入山》一首,诗云:楚相当年泣母慈,至今阴德令人思。空山何处埋蛇迹?古树荒台应有祠。 
      阴德一名,当出于此。虽明知为山,其实为一土垅。远望山体为一独立土丘,东西长不过200米,南北宽仅百余米,顶部海拔31米许,与邻近地面高差不过23米。其上原为白庙子第四生产队菜地,旁有民舍数间。但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传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自196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蛇入山及其周围发现了大量东周及秦汉时期的文物,先后出土有绳纹陶鼎、铜戈以及携刻汉光元年铭文的蹲兽简瓦等等。1980年又在此发现一处长70米、宽60米、厚约1米的夯土层。据推测,可能是一座古代大型建筑的台基。进一步发掘对研究江汉平原的古地理和楚文化的发展,以及沙市的历史起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沙市曾现双头蛇  
      原以为双头蛇只是一个传说,可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有人表示真的见过双头蛇,遗憾的是都没有拍到图片。家住沙市五中附近的李姨爹告诉记者,2006年左右,他在早晨锻炼时,曾在花草丛中见到了一条双头蛇。据李姨爹形容,他见过的双头蛇体型并不大,大约6070厘米长,双头相并,吐着信子。蛇身呈深褐色,有棕黄色的花纹呈规律地遍布蛇身。双头蛇一直是传说中有剧毒的怪物,李姨爹当时吓坏了,赶紧跑回家。后来据李姨爹查阅资料,该蛇有毒,但毒性并不足以使人致命。  
      林阿姨也称自己见过双头蛇,她见过的双头蛇,蛇身首尾各长一个脑袋,两个脑袋都能控制它们的身体,十分奇特。林阿姨说,这是以前一个亲戚养的宠物,自己见到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根据中国古典书籍记载,双头蛇是蛇类的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北京
精华
0

29

主题

7774

帖子

8360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360
QQ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1-12 22: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1

125

主题

7253

帖子

792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3-1-12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荆州就应该把这些名胜、古迹的典故加以挖掘,形成一套完整的历史及旅游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5314

帖子

6200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00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3-1-12 23: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鸟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0

主题

1250

帖子

1613

积分

少尉

地球村.村干部

Rank: 5Rank: 5

积分
1613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3-1-13 00: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人我知道的传说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

主题

1266

帖子

1484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484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3-1-13 00: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liaoga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0

101

主题

2451

帖子

391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914

IP属地:浙江省舟山市

发表于 浙江省舟山市 2013-1-13 1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yq7009 于 2013-1-13 11:06 编辑

孙叔敖勇斩双头蛇成传奇 专家称这是有趣的楚文化
时间:2013年1月12日 16:48   |   作者:骆艳艳 郑婷   |   来源: 楚网

记者骆艳艳 实习生郑婷 文/图

提起蛇入山,不得不提起这位楚国名臣——孙叔敖。关于孙叔敖与双头蛇的关联,只有《史记》等资料中的寥寥数语,并没有后人真的考证过,但不可否认,孙叔敖与双头蛇已经成为一种搭配。有了双头蛇,孙叔敖在历史中的形象有了神秘感,无形间变得更高大。

jingzhou_201301121649331T334.jpg
至于蛇入山公园的土丘之下,是否真的埋着一条双头蛇,谁也不知道,这些传说,让荆州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灿烂的楚文化更吸引人。

孙叔敖与双头蛇

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

楚国名臣与水利专家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姓孙,字叔敖,生于郢都(纪南城)北海子湖边白土里(又称孙家山,今雨台山附近)。孙叔敖出身楚国大贵族之家,年少时父亲遭人陷害被杀,举家搬迁到期思邑(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居住。在湖北楚都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被举于楚国令尹,以贤能闻名于世。

孙叔敖的籍贯,旧史学者一致认为是楚国期思番乡(今固始县中北部)人。这是根据《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郊野)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孙叔敖去世后,其长子被楚庄王封在期思县番乡寝丘邑(今固始城区一带)奉祀,后传十代,有成语“寝丘之志”。

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说明孙叔敖死后其子受封于固始县 (即春秋寝丘邑)。至于孙叔敖子为何受封于寝丘,《史记·正义》引《吕氏春秋》云:“楚孙叔敖有功于国,疾将死,戒其一子日:‘天数欲封我,我辞不受。我死,必封汝,汝无受利地,荆楚间有寝丘者,其为地不利,而前有妒谷,后有决丘,其名恶,可长有也。’楚功臣封贰世而收,唯寝丘不夺也。”这说明,要寝丘之地,并非因该地是孙叔敖的原籍。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相传孙叔敖少年时,曾遇双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出典见《贾子》)。受到了后人的传颂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岭系孙叔敖埋蛇处,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县治后划入固始,《嘉靖固始志》把“寝野歧蛇”列为八景之一。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孙叔敖的埋蛇处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是期思城,而应该是荆州的蛇入山。

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今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境内)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在今湖北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在楚都纪南城东北修建了大型平原水库,即现今的海子湖。

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孙叔敖拜为令尹,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使青铜业大力发展。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司马迁《史记》中记为“循吏”第一。去世后,归葬于江陵白土里。另在沙头镇(今沙市区)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立有“楚令尹孙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园东北隅。司马迁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1957年毛泽东路过信阳,称赞孙叔敖是水利专家。

开创中国最早的运河

孙叔敖执政时,曾对郢都以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引沮漳河水贯通江汉地区的大泽,使之通往汉水。《皇览》记载:“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这项引沮漳河水贯通云梦泽的工程即云梦通渠。有专家认为云梦通渠是中国最早的运河。

许多水利专家学者都没有找到云梦通渠,但找到了夏水和阳水。夏水原来是古云梦泽中的一条河流,在云梦泽中有多条分支,通江口也有多个,夏水入汉水流入长江处为夏口,今称为汉口,还有文村、郝穴等入江口,古称中夏口。

夏水上游曾与阳水相连。阳水上游在万城北有支流与沮漳河相连,入太湖后向东流。这东流的阳水便进入了楚国的国家宫殿——渚宫。

阳水流经渚宫腹地,沿岸都有一系列的重要建筑,阳水是一条人工的河床,它就是当年孙叔敖开掘的云梦通渠(又称楚渠)上游。云梦通渠的下游便是夏水。专家认为是孙叔敖整体设计开挖了夏水,以便贯通云梦泽中的一些湖泊,所以,夏水总体来说是人工的河流。渚宫在云梦泽中的许多宫殿群都是分布在夏水沿岸,如潜江龙湾遗址、岑河云梦台、黄渊遗址、郝穴西湖垴等。

至此,专家推断中国最早的运河——云梦通渠是由阳水和夏水组成的。800多年后的西晋时期,这条运河荒废,河床於塞,“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晋书·杜预传》)。西晋杜预曾“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内泄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晋书·杜预传》)。扬水又名阳水。

云梦通渠的上游是古阳水,阳水就是现在的太湖港。1957年、1966年、1970年对太湖港进行过三次疏挖。1970年,还将太湖港改道至凤凰山入海子湖。横大路至关沮口的这一段云梦通渠的河床废弃。

公元前487年,吴国筑邗城后,又开邗沟,邗沟全长300里,是贯通长江和淮河的一条运河。而云梦通渠长约600里,《汉书·地理志》记载:“阳水入沔行六百里。”这里说的阳水可能包括了夏水。因夏水有很多支流,总长度加起来会大大超过600里,至少在千里以上。云梦通渠开掘于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后用孙叔敖为令尹时期,时间要比吴国开邗沟早100多年。

双头蛇故事折射楚文化

昨日,记者就荆州的双头蛇传说咨询了荆州市社科联专家张世春,张世春表示,说起双头蛇,市民就会想起孙叔敖,孙叔敖的清廉是楚文化中值得大力宣传的亮点。

张世春表示,他仅听说过双头蛇的传说,并未真的见过,荆州的双头蛇故事,他也只知道关于蛇入山的。但与楚国名臣孙叔敖有了联系,双头蛇的意义不仅是一个传说,还是一种精神的载体。

孙叔敖在历史中的形象正面、清廉简朴,品格高尚,颇具才干,敢作敢为,备受后人赞誉,正是楚地的代表人物,孙叔敖以斩双头蛇的故事成为历史传奇人物,双头蛇又与荆州蛇入山相关,应该大力宣传,这是一种难得的、有趣的楚文化。(江汉商报)

(责任编辑:沈亚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307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550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1-13 1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