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手艺——缦箩筛 如果说簸箕是一个高贵的女子的话,那么箩筛就像一个白发白眉的老婆婆。 箩筛,一种分离粗细面粉的生活用具,底部的网眼比竹筛密,以前的箩筛底用绫罗绸缎做成,现在则用铜网、钢或尼龙网等材料。 筛子大多为圆形,箩筛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中,老沔阳庄户人家曾经用过的箩筛也分为大小二个号,直径大致在20—30厘米,箩筛圈子深在10厘米相当。起初的箩筛圈是用青竹加工成薄片,抑成圆形,用几颗像钉书针一样的襻子连接成圈子,后改为用柳木片(沔阳称为杨树。严格说,应当改叫柳树,常说有“柳叶眉”)和小铁钉(广钉,修补鞋子用的钉)。箩筛底主要用铜丝网、钢丝网或尼龙网去制作。 箩和筛是指两个不同的器具。箩是箩,如装谷物的箩筐等;筛是筛,如沔阳农户常用的筛子:豌豆筛子、大米筛子、亮筛子(筛小米用的)、粉筛子(筛米粉用的)等。箩筐、筛子都是竹编的,老沔阳人把分离粗细面粉用的器具则叫“箩筛”,想必是与箩筛的制作材料、形状、用途有关。 在没有机械磨面设备的年代,人们食用的面粉全靠磨子去推、石碓去舂。磨出来的是麸皮和面粉混在一起,要用箩筛一遍遍地筛出来,才能入口。再则面粉久放生了虫子,用箩筛也能筛出来。因此,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箩筛。 做箩筛,当地叫缦(man)箩筛,缦,就是“蒙”的意思。箩筛的损坏一般在箩底,不是被老鼠咬出窟窿,就是不小心刀子、剪子划破;还有就是盛温度高的食物,如刚出锅的炒米,把尼龙网箩筛底烫出一个洞来;铜网箩底用久了也会生锈烂掉……缦箩筛一般是只换箩底,不换圈子,比买新的要便宜的多。所以人们就把买新箩筛、修补旧箩筛,习惯地叫“缦箩筛”了。 在锄草时,前一锄头把后一锄头的没有锄过的草盖住,大集体时,人们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干活,其投机取巧的做法引申为锄草“缦箩筛”,杂草照样长。记工员检查出来是要受批评、扣工分的。所谓“箩底诈骗”,就是双簧骗局。 走村串巷的缦箩筛的师傅挑一担浅底箩筐,装有简单的行李,固定箩网的窄竹片,没有抑成圆形箩圈的条形柳木片,一卷白色的尼龙网。还有缦箩筛所要用到简单的一些工具:一把剪刀,一把只有拇指大小的铁锤,一把圆口钳,一把乜刀,一铁罐头盒子小铁钉。 缦箩筛的师傅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地上门去寻生意做,一旦有了生意,就在主人的台阶前歇下担子,打开马扎坐下,问起主家:是换箩底,还是做新的?是缦铜网,还是缦尼龙网?大号箩筛一个价,小号的又是一个价。这箩筛底的价钱也不一样,铜网、钢网的当然要比尼龙网的好,价钱也就贵一些。换箩筛底或做新的价钱也是不一样。缦箩筛的师傅一边用草帽扇着风,一边向顾客介绍着“行市”。 “先君子,后小人”,这是做生意的规矩。缦箩筛的师傅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和主人讲好做一新箩筛的价钱后,就拿出柳木片抑成一个箩筛圈,圈要箍得圆,不圆筛不转,做出来也不好看。箩筛“墙子”做好后,再在这圈子的底面缦上一层箩筛网,用窄竹条去压一圈,压紧压实,用钉子把压条与箩筛圈钉牢,钉子要回头。最后在箩筛圈上剪去露出的尼龙网,还要钻出两小孔,穿上细绳,以免箩筛不用时好挂。旧时制作箩筛还有的在箩筛底周围用牛皮绳去固定的。主人接过做好的箩筛,伸手轻轻一抠箩筛底,发出“嘣、嘣”的声音。箩筛圈圆且网子密度合适,主人满意地付了工钱,缦箩筛的师傅热情地道谢主人一句:脱筛(掉底)包修。这桩生意才算做完毕。 用箩筛去筛出磨过面粉中的麦麸,跟用米筛去筛粮食有所不同。米筛靠手去把筛子转动,米中的杂质被旋到筛子的中间后,用手抓出;箩筛筛面粉很少去靠手的转动,是用手去磕(拍)箩筛圈,麸皮比面粉粗,靠振动使细面粉从箩筛底漏出,下不去的麸皮始终存留在箩筛里,从而分离出面粉和麸皮。 在那生活极其贫困的年代,“瓜菜代粮”的日子,刮喉咙的麸皮也是庄稼人充饥的食物。昔日的农村,衣食住行极其落后,现在回忆起来,样样都是那么的让人揪心,让人难以忘怀。南瓜面粉疙瘩汤、麦麸皮菜粑粑……小小的箩筛决定着乡亲们生存的命运。 现在机器磨面,再也不用磨子、石碓、箩筛了,就连过年打豆腐用的石膏,也买的是石膏粉,不需舂,不要筛。因此使用箩筛的人越来越少,缦箩筛的老手艺也面临失传。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手工业的生存空间变得狭窄了,许多老式的手工农业用具逐渐淡出市场。曾经到处跑的那些缦箩筛的师傅,如今却已难觅影踪。(2013.01张才富.于北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