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1-14 19: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GDP独舞不再:政府考核“指挥棒”的新变化
核心提示:“GDP”这个词汇因为“缺席”了2010年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广受关注。不仅如此,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也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对此,有专家认为“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从已披露的“十二五”规划的框架中,可以看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路径。与“十一五”规划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量化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框架性内容中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发展指标。
200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与此配套,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文件。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体现了中央对干部考核工作的新部署,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被贯穿于干部考核的全过程。这一干部考核评价新模式的启动,是进一步提高全党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发展新风的吹拂下,惟GDP是从的政绩考核理念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化、差异化、增长质量、民生为重、绿色发展等,成为不少地方政府调整考核评价体系的关键词,数十年延续下来的惯性思维——“唯GDP论”,往往成为考核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GDP考核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以及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无从体现。如果地方政府总是把GDP放第一位,调结构、转方式就永远被放在次要地位。中国亟待走出“重增速”陷阱,一个套路的政绩“指挥棒”开始挥出新方向。
“十二五”公报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等原则性开放目标取而代之。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从过去偏重总量的增加转向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从偏重速度的加快转向结构的优化。中国经济正走出片面追求GDP的“怪圈”,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政绩考评将与人民满意挂钩,如当地社会的贫富差距程度,城乡一体化程度,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程度,甚至包括政府的透明度,政府自身建设,以及反腐倡廉情况,就业、教育发展水平、治安情况、社会的诚信情况、道德状况等。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令人瞩目的这句话,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的实施,必将给中国百姓生活带来新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