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1
上士

- 积分
- 655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本帖最后由 木阳 于 2013-2-2 16:34 编辑
“吃了腊八饭,年货都得办”。
其实,这是农村老家盛传已久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过了腊月初八,有关新年必备的柴.米.油.盐,鸡.鸭.鱼.肉,年画,糖果,鞭炮都要陆续置办的一应俱全,为的是图个喜庆.祥和。
唯有一样年货耗时最长,用工最多,足以把人折腾的精疲力尽,但家家又都心甘情愿去吃这份苦头,专心置办,那就是“推豆腐”。说起“推豆腐”实际上是农村沿用了千百年的标准的手工作坊,也是一种传统叫法,就是把浸泡好的黄豆由专人负责慢慢倒上石磨,一边慢慢加水,再给上套的黄牛戴上“牛闷眼”和“牛笼嘴”,用牛一圈圈推拉磨浆,故名,推豆腐。
那年头,进入腊月,农村孩子最期盼的莫过两件事,杀年猪,推豆腐,因为小孩不需要做,只等着“吃”。
记得那时,每年的腊八过后集体都会把“推豆腐”作为头等大事来做,队长先是逐户上门登记黄豆数量,再按抓揪的先后顺序,不分昼夜,依次类推。每轮到一户都由队长提前一天通知,泡豆及其它准备工作,但谁都希望赶在风和日丽的白天,倘如运气不好,按号撵在下雪天气或者夜间,那就得吃尽苦头,一家人顾不得吃饭,还得兴师动众,无论路程多远,就算冻的浑身发抖,也得顶风冒雪一趟趟深一脚前一脚踏着泥路,把胀嘭嘭,水灵灵的黄豆,柴火,还有点豆腐所需的必备原料,石膏,杀沫油等一一送到加工场地。待豆浆磨出之后,则由男主人配合师傅把原浆倒进“吊袋”,再用二只擀杖夹住“吊袋”,用尽最大的力气,拼命往下挤捏,最后把豆渣和原汁分离。而女人们则是相对轻松地坐在灶台前,不停地加柴烧火。当锅内的原汁烧沸之后,再用盆子舀进大缸,这时就进入推豆腐所需技术含量较为关键的一步“点豆腐”。只见师傅们将溶解的石膏水慢慢倒进缸内,边倒边不停地搅动,然后加盖,让其沉淀,凝固到浆水完全变清为止,石膏和豆浆的多少须严格按照一定比例,否则直接影响豆腐的质量和产出率,而小孩们常会蹲在旮旯里,等着豆汁起锅后先狼吞虎咽品尝一番锅内炕的发黑的“豆腐锅渣”,那滋味就是一个“香”字了得!当浆水变清,揭开锅盖,一股纯正浓香的豆腐味扑面而来,接着向开扩散,足可使在场的所有大人陶醉其中,小孩们更是早已馋的垂涎三尺。若哪个村邻造访,主人都会毫不吝啬地舀出一葫芦瓢豆腐脑,让你一口气灌个猛饱。当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细腻的 豆腐脑装进木箱,经重力挤压定型后,费尽周折的柴火豆腐才算初战告捷。
为了方便储藏,达到长期保鲜效果,回家后还得将大块豆腐切成小块,放进油锅炸至两面色泽金黄,捞起再一层层摆放进大缸用食盐腌制起来,方可大功告成,这道工序同样视豆腐多少而定,一般需要熬上大半夜时间。隔日农户们会为置办这类年货的辛劳奔波松上一口气,也为犒劳一下全家老小,热一壶老黄酒,围坐在桌旁敞开肚皮享用一顿渗透着汗水的美味大餐——油炸正宗柴火豆腐。当时,我一直在想,人们为过年吃点豆腐竟把自己折腾的象唐僧西天取经那样,历经艰难又是何必?长大后,我得学学孔老夫子,任凭饿死,也绝不吃这劳心费神的“鬼豆腐”,为的是不受这种“洋罪”。
那年月村邻见面,走亲串门,互问最多的话题就是杀年猪没有?推了多少豆腐!柴火豆腐成了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乡邻们也乐于把这些柴火豆腐当作馈赠亲友的佳品,豆腐已深深的植根于他们内心。少之,就无法体现出浓厚的年味,也不能显示出主人的好客热情。
柴火豆腐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至今,又从石磨磨浆,机器打浆,甩浆到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从烧柴,烧煤到汽冲,一路进化。烹饪手法也从传统的煨.煮.煎.炸,更新为风味各异的烧.溜.烤.卤,也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名目繁多的饮食佳品中以麻.辣.鲜.嫩.烫,独领风骚,豆腐作坊豆腐买卖遍及天下,但我无法再寻觅当年那种柴火豆腐,还有它地道的淳香美味。
十堰市东城开发区东风大道7号1——802(东城明珠)
赵国章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