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98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
(一)以提高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为中心,奋力推动经济发展
——做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牢固确立工业兴市意识,高扬工业化龙头,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壮大现代新兴产业并举,培育产业与做强企业齐抓,加快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力争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增加值达到440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00家以上。一是壮大工业块头,实现工业快速增长。实施三年工业倍增计划,分产业、行业、企业进行“点对点”支持帮助;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培植一批投入和产出过百亿、十亿、亿元的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全力培育千亿级汽车工业、千亿级县域工业和千亿级园区工业。二是下真功夫优化工业结构,形成一主多元、多级支撑的产业格局。在做强做大汽车产业、落实《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东风公司提能增效并辐射带动地方工业不断扩张的同时,进一步壮大能源、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业,努力建成3至5个过百亿的特色工业。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县域工业比重达30%以上,“十二五”末达35%以上。调整汽车产业内部结构,地方汽车工业要与东风配套发展、互补发展、错位发展,致力发展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力争专用车突破15万辆。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三是用硬措施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园区土地整理步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项目及时落地。各县市区都要集中精力建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加快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产业园为龙头的园区建设,深化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和国产数控装备应用示范区创建,抓紧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四是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建立交流平台,组织学习培训活动,为企业家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提供机会,造就一个志向高远、奋发向上、诚信经营、扎实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企业家群体,涌现一批为十堰发展贡献力量的栋梁。
——突破加工,创新机制,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机制激活农业,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农业,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用合作化组织整合农业,促进农业跨越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四百万”工程,新建特色基地25万亩,新增蔬菜基地1万亩、山羊6万只、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创建郧西、房县现代山羊养殖示范区,新增农业“三品一标”认证20个以上,支持“武当道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房县黑木耳争创首批全国百强区域公共品牌。二是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强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十堰(长岭)、丹江口市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加工龙头,启动龙头企业“双十”工程,确保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过200亿元。三是增强农业产出能力。深入推进科技兴农,抓好关键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0%以上;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搞好农业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提高涉农从业者素质,培训农民、企业家和管理员3万人以上;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8座,解决人饮安全12万人;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0家。四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联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新增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加大农民转移培训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2.1万人。
——激活消费,做新业态,推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引擎作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力争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增长13%,新增限上企业100家。一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项目引领、要素完善、市场开拓,强化旅游服务,形成特色消费热点。加快推进武当山、太极湖、郧阳岛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城区旅游商品、特色小吃、文化娱乐一条街。引进、培植旅游龙头企业,加强旅游品牌营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适时筹办首届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文化旅游节;开展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91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209亿元,增长30%。二是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落实国家节能产品惠民、老旧报废汽车更新补贴、降低流通费用等政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农家店200家,建设农村流通网点400个,力争实现行政村流通网点全覆盖;推动万达广场、中商华宇商业综合体、武商集团滨江量贩店、鄂西北国际农商城等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汉江国际物流园、林安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将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紧扣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新变化、新特点,积极培育家政养老、休闲健身、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信息等服务业,不断增强消费拉动力。
——创优环境,贴心服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完善支持政策。出台激励促进各项产业、各类实体经济、各种不同经济成份发展的办法和措施。二是提供高效服务。强化能源、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水、电、气和合理用地需求;积极协调银企对接,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引导支持企业上市,利用企业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实行“处方式“、“一对一”跟踪服务,解决企业所思、所需、所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争创全省审批最少城市,建立工业项目零收费制度。用心、用情、用力,竭诚服务东风公司在十堰的各项事业和国际合作,共建国际商用车之都。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下决心破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在民间投资进入领域方面取得新突破。落实结构性减税、信贷倾斜等优惠政策,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加快形成企业成长梯队,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增规模、上水平。
——拓宽渠道,多上项目,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多途径全力争取投资。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产业转移机遇,打好南水北调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两张牌,积极上争、内引、外联,大力争取国家支持,确保中央和省投资明显高于上年;努力提高金融对十堰发展的支撑能力,新增贷款规模达130亿元以上;通过招商等方式大力吸引外来投资,激活和吸纳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二是项目建设全面发力。完善领导牵头、专班推进、全程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武当山机场建设,全面开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凉水河至习家店段、柳陂至五峰段建设,确保十白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谷竹高速公路分段通车、十房和郧十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完工,基本完成汉江航道丹白段整治工程,完成火车站站场改造,启动十堰客运西站建设,争取武汉至十堰城际高铁早日开工、十巫高速公路立项;加快推进重点能源项目,确保京能热电工程开工,实现龙背湾水电站下闸蓄水,加快推进孤山、夹河关水电站建设;全面完成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和库底清理工程;特别突出产业项目,围绕促进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组织大批产业项目投入建设。三是认真筛选储备项目。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准确把握资金投向,提早谋划和储备项目,确保项目梯次跟进;加强项目跟踪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做到策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