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歌
记性有点差,忘性特别大,出门忘带钥匙,结果把自己锁到外面了。正做着的事,一会儿又不知要做什么了。看来这拿着筷子找碗的时候就要来到了,悲乎?但不知怎么又常常地想起了半个世纪前的儿歌,想着那时候小伙伴们叫着,唱着在一起疯玩,想着想着就想笑。有不少的儿时伙伴已经作古,但他们儿时的音容笑貌在脑海里倒是越来越新鲜,免不了生出几多的感概!
儿时的歌不知是何人所作,也不知是何人所教,一唱起来,几乎一夜之间小伢们都会了。现在品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因为这些不入大雅之堂的哩语,真实地记载着儿时的情趣,也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
九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鄂东乡下,乡下的小孩唱的儿歌多带有乡下的色彩,其中有知识性的,如:
人在桥上走
水在桥下流
山上出玛古(石头的意思)
沟里有泥鳅
黄豆晒成酱
芝麻磨成油
尼姑无辫子
和尚剃光头
、、、、、、
也有象乡村风情画一样的儿歌,如:
大月亮,细月亮
哥哥在月亮里当篾匠
嫂子在屋里纳鞋底
婆婆在厨房里蒸糯米
狗子闻到糯米香
扯了婆婆的裤子裆
左一连、右一连
一连连了个毛屎弦
左一缝、右一缝
一缝缝了个大窟窿
左一补、右一补
一补补了个花屁股
、、、、、、
那个年代农村里医药卫生条件极差,一分钱一支的眼药水也没有人买来用的。什么“红眼病”啊,瘌痢头啊(头癣)、、、多的是,儿歌是这样唱的:
唱红眼病:
眨粑眼
红通通
又怕太阳又怕风
又怕苍蝇扣窟窿
唱瘌痢头:
瘌痢瘌成了瓢
抱着花树摇
心想花儿载
头上没得毛、、、、、、、
后来我去了武汉,那个时候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高,这在儿歌里也是有反映的,如:
一个伢的妈
真拉垮
洗脚的水
塌粑粑
围桶盖子敬菩萨
围桶就是马桶,过去大街小巷公厕极少。家家户户围桶是不能少的,男人们随地大小便司空见惯,女人们好得多,可以有特权在屋里坐马桶。有职业倒马桶的人,称之为“下河”。但穷人家住房狭窄,有的家里连打个转身都难,请了个菩萨也没有地方放,就放在围桶盖上面,显得十分地滑稽。
有的儿歌直接反应了生活的困难,如:
一个伢的妈
真是尖(小气的意思)
一块腐乳咽三天
伢呀伢
细点咽
一块腐乳一分钱、、、、、
一块腐乳咽三天有点夸张,但我常常是一块腐乳咽一天的,有时买上三分钱的豆辫酱可以吃上两天。哥哥在打工处集体用餐,只能用一根筷子沾着吃,吃炒黄豆一次只能夹一粒,没有夹住不能在碗里紧夹。我用两根筷子沾着吃,比他强多了。
有的儿歌反应了当时的民俗,如: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子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
我要回去包茶叶
茶也香
酒也香
一顶桥子摆过江
江那边,放大炮
江这边放小炮
张家的姑娘好热闹
、、、、、、
这个歌好长后面的记不清了,好多的儿歌武昌的和汉口唱的都不一样,各个地区更是不一样,但无不留有时代的痕迹,不知有没有人收集整理?
现在的伢们似乎没有群起唱哩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题目当然是智者去研究了。不过笔者认为,有好多刻意为儿童写的歌,儿童并不喜欢。记得文革时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唱“红小兵,要批孔、、、”真是莫名其妙,那么小批什么孔哦!不喜欢自然就唱不起来。就是大人也是喜欢通俗易懂,有趣味的民歌,只有这样才唱得开。少年时候读过一首民歌:
青山绿水一道沟
一股清泉往下流
什么东西掉下来
猛抬头
大红苹果落在嘴里头
这首民歌到现在还没有忘记,倒是过去因为历史的原因下苦功死记硬背的诗歌,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