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1-22 17: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87年至2002年,湖北省不断调研、论证甚至顽强论辩,终于收回成效:中线首期调水规模由原本设定的145亿立方米一降再降,2002年开工时减为95亿立方米。加之补充论证、规划,原本在计划外的中下游补偿工程,原定于2010年的开始调水期限,也推迟至2014年。
湖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规划处处长李静介绍,在中线工程规划之初,相关部委针对汉江中下游只同意“局部补偿”1000万元,1995年速增到50.77亿元,至2005年6月,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获投资额80亿元。
湖北所争取到针对境内汉江中下游的补偿工程,收获最大的,还是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江济汉”得以获批。
2010年3月26日,“引江济汉”工程动工。4年后,长江水将在荆州河段龙洲垸沿一条1500米宽的口子,然后向内收缩,最后成为宽约110米的水面,穿过荆江大堤、318国道、汉宜高速,跨越长湖,直抵67公里外的另一端——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的汉江兴隆河段。
官方资料显示,耗资60亿元的“引江济汉”工程,将打造中国现代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工程完工后,可通航千吨级轮船。
“引江济汉”得以实施,是因为其肩负着补充汉江中下游水量的重任,年平均汇入汉江31亿立方米长江水,汇入东荆河6亿立方米。由此,即使丹江口水库开始调水华北,汉江兴隆段下游270余公里区域用水也已基本无虞。
此外,近半年来,在长江三峡大坝以上60余公里处的湖北巴东县神龙溪流域,当地百姓纷纷传言,此地将迎来堪比三峡工程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
流传在巴东县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即将上马的另一项引长江水补充汉江的工程,以示与“引江济汉”区别,命名“引江补汉”。
据巴东县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施工地乡镇政府负责人透露,此项工程早在2009年便已开始论证和地勘工作,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引江补汉”工程规划任务书,已在今年7月上报水利部。
从“长江巴东网”和巴东水利局开办的“巴东水利网”公开发布的新闻中,可得知“引江补汉”工程进展:2010年4月3日,长江委副主任马建华、湖北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实地考察“引江补汉”神农溪方案。此次考察透露,“引江补汉”工程也被划入南水北调中线汉江中下游四项补偿工程之一,建设目的是为补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河道内外需水要求,增加北调水量。
8月13日,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唐传利、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庞进武、湖北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实地考察“引江补汉”神农溪路线。考察团专家表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推进,从长江三峡水库向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引江补汉”预计引水量60亿立方米。
9月11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总工程师汪洪,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湖北省副省长赵斌、水利厅厅长王忠法等领导,率领专家组再赴巴东,实地考察“引江补汉”神农溪路线。
随着考察团队领导级别的提高,“引江补汉”工程的预计引水量也提至100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中线首期调水量基本持平。考察团透露,一旦经水利部确定后即动工,三年后向丹江口水库调水。
据全程陪同考察团的长江巴东网记者部主任王克龙透露,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比较认同神龙溪路线,即三峡库区水经巴东神农溪、经多级提水、穿越巨型隧道流至汉江支流堵河,汇入丹江口水库。矫勇认为,相比多年前便开始酝酿的大宁河路线,此方案具有引水线路相对较短、淹没占地和移民数量很少,建设协调难度相对小,施工难度相对小,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巴东县以神龙溪旅游为财政支柱,“引江补汉”工程所可能带来的工程辐射营销、税收令该县憧憬。更令巴东颇有意外欣喜之感的是,自从神龙溪流域成为三峡工程库区以来,几乎年年发生水华,水质变差、景区清污曾使巴东县地方政府大为头痛;而“引江补汉”工程从神龙溪上游处抽水,将使神龙溪重新变为一江活水,正在冲刺5A级景区的神龙溪也会更加山清水秀。
今年11月底,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水利厅将邀请等诸多水利专家及行业智囊,在武昌举办论坛,讨论“引江补汉”神龙溪方案。
巴东县水利局局长陈泽新接受采访时说,“引江补汉”能否顺利上马,能不能在巴东县上马,目前还是未知数。不过,湖北省水利部门已提出最低工作目标——“引汉济渭”什么时候开工,“引江补汉”就要获得国家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