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351|回复: 2

石首六湖山怀古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8

主题

105

帖子

204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发表于 广东省东莞市 2013-1-20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石首喻家碑 于 2013-1-20 16:55 编辑

石首六湖山怀古
作者:石首喻家碑,20130120
来源:新浪博客——石首喻家碑的博客。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a428ce0101akxk.html

(一) 石首六湖山简介。
       六湖山在湖北省石首市的西南部,距离城区约五十里。六湖山由多座小山组成,海拔71.4米,属于武陵山的余脉。六湖山地区是山、湖、河、渠的集中地。明清时期,石首分为四乡,南乡以六湖山为中心,西乡以藕池为中心,北乡以新厂为中心,东乡以焦山为中心。六湖山地处“一脚两省、鸡鸣五县”。两省五县是:石首、公安、安乡、南县、华容,各地文化交融,经济交汇,这在地理学上是极为罕见的。根据1990年《石首县志》第76页记载,六湖山北侧的六波庵集镇,形成于明代。自1885年“团山寺” 得名以后,在地名上团山寺逐渐取代了六湖山,六湖山现属团山寺镇辖区。团山寺镇历来为石首大镇,1987年10月分镇北设高陵镇,分镇东设久合垸乡,分镇东南部分入高基庙镇。
       六湖山地区的望姓有郑氏、王氏、张氏三大家族,其次是袁氏、赵氏、喻氏。乾隆丙辰年《石首县志·卷之二·名宦·一》记载:“宋·郑翼···山东益都人···因乱家石首,墓在麓湖山西峰”。六湖山古墓群葬着郑姓和王姓的宋代先祖,六湖山无疑是石首郑氏和王氏一支的发祥地。明代东阁大学士张璧(一品)和尚书王之诰(二品)都属于六湖山大区域。六湖山的绿茶和烟草享有盛名。清代同治丙寅年《石首县志·卷之三·民政志·物产》记载:“近者乡多种烟草···县之艺以获利者,几胜五谷。而六湖山地尤胜此,亦不免妨农”。
       团山寺及六湖山的位置极为重要。石首在悲壮的失去了藕池、杨林、黄山头(旧名为黄山)、裕公、麻豪口、黄水套等广大地域之后,团山寺镇和六湖山地区则更为重要。在拙作《石首乡镇合并之展望》中,喻家碑建议将团山寺镇、调关镇、新厂镇作为石首三大中心镇来发展。1927年,李贵堂组织“六波庵农民赤卫队”。1930年,贺龙率军扎营六湖山附近的狮子山(过脉岭),在六湖山和紫金渡(石首与安乡交界)重创敌军,并成立苏维埃政府。1938年9月,王芸夫组织“六波庵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创办石首一中的创始人之一王贯三就是六波庵人。1943年3月,石首县政府曾迁往团山寺北侧的曹家场和六湖山北侧的六波庵。根据《浴血鄂西》记载,1943年5月上旬,中国政府军与日本侵略军在团山河(原名九渡河)沿线激战,史称“滨湖狙击战”,地点包括茅草街(今高陵岗镇)、六湖山、三汊河(石首与南县交界)、梅田湖(石首与华容交界),随后发生震惊中外的“厂窖惨案”。
       六湖山风景优美。历史上,石首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才辈出,独领荆楚,详见喻家碑整理的喻嘉才《绣林景献记》,参阅乾隆丙辰年《石首县志·序一(张坦)》。明代文学家王启茂、进士刘寓生和清代进士陈自彰等人在六湖山留下了著名诗词。在“无知者无畏”的年代,石首曾经毁平了城区的石首东岳山、石首山、砚盘山、喻家山等,毁坏了绣林山、笔架山、南岳山等众多山脉。在“城市化消灭农村”的今天,六湖山是石首人民极为珍贵的处女地。根据国土资源部网页显示,石首市国土资源局于2011年8月16日公布《采矿权出让方案公告》,“拟对石首市团山镇六虎山林场栀子山花岗岩的资源储量的采矿权进行协议出让”。
       山脉是上帝给平原地区的恩赐,六湖山在石首乃至荆州地区均属稀缺自然资源。毁山悲剧在重演!秉政者只管生前利,哪管身后名,仅听命于自己的老板与腰包,无需对当地人民和历史负责。当今发展靠“三卖”:一卖祖宗,祖宗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二卖自己,血汗工厂、廉价劳动力、性产业构成三大经济引擎。性产业表面是平民自愿出卖肉体,本质是权贵逼良为娼的性掠夺;三卖子孙,留下重度的生态污染和精神污染而遗害子孙。精神污染体现在社会道德沦丧殆尽。
(二)六湖山名称考辩。
      六湖山的名称有四种说法:麓湖山、鹿湖山、六湖山、六虎山。分别介绍如下:第一,有关“麓湖山”的说法。乾隆丙辰年《石首县志·卷之一·山水·三》记载:“麓湖山在县南四十里,山下有湖因名。”明清时期的诗人也一般写成“麓湖山”。因为有权威的石首县志作依据,这种说法让人容易采用,至少证明“麓湖山”这个名称在明代和清代前期确实曾被广为使用。 第二,有关“鹿湖山”的说法。乾隆丙辰年《石首县志·卷之一》图考四和图考五,均标示:“鹿湖山”。1992年《华容县志》称为“六湖山”、也有称“鹿湖山”。显然,为了书写或标示的简便,将“麓”写成“鹿”。这种说法,不足多辩。第三,有关“六湖山”的说法。清代中后期开始广为使用“六湖山”。1992年《华容县志》称为“六湖山”、“鹿湖山”。明代刘寓生作诗《六湖山》。前文所述的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卷之三·民政志·物产》记载“六湖山”盛产烟草。光绪年《荆州府志》记载石首的山川名胜,有“龙盖山、绣林山、六湖山、石首山”,这里也是“六湖山”。1990年《石首县志》第87页《全县主要山脉》之“六湖山”,第89页记载:“因山麓有六个湖而得名,又名麓湖山,由虎头山等十多个山峰组成”。第四,有关“六虎山”的说法。这里的“六”来源“六湖山”,但“虎”来源于“虎山”或“虎头山”,即一个山头形状似虎。至于民间极个别人说六湖山有虎,这在古代也是不可信的。况且,“六虎山”取代“六湖山”是建国后的事情,此前仅一个山头形似虎头而称之为“虎山头”。
       喻家碑赞同“六湖山”之说法,主要理由:第一,乾隆丙辰县志所载麓湖山因山下有湖而得名,这过于牵强附会,因为山麓大多会有湖,例如石首南岳山山麓有山底湖、陈家湖等。第二,六湖山因山麓有六湖伴六山而得名,且兼备了“湖”和“山”的依存特征。当然,这里的六山并非六座山峰。据说,六湖山是六山八峰,也说十多个山峰。六湖分别为:小南湖、明堂湖、鞭果湖、鸡母湖、黑鱼湖、尿罐湖。第三,六虎山不可用:(1)六虎山名称毫不科学,因为虎头山仅是其中一座山,六湖山还有牛头山、龟山、交椅山等;(2)六虎山丢失了“湖”的特征;(3)六湖山几十年的称呼取代不了几百年的“六湖山”。第四,从技术层面考虑,“麓”繁“六”简,“六湖山”便于书写传播。地名不一,导致交流不便,喻家碑建议石首政府有关部门通告天下,统一名称为“六湖山”。
(三) 六湖山古诗七首。
        王国灿先生的《古石首风景诗赏析》收录了有关六湖山古诗六首,我增加一首《郑家齐·麓山秋色》。这些古诗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六湖山的旖旎风光。这个美丽的风景区,石首人民应该珍惜和保护,而不应去开采和毁坏。
1,《刘寓生·六湖山》
                石林分秀入平芜,千叠青山绕六湖。
                两岸人家烟叆叇,一川花柳锦模糊。
                江连虎渡扁舟远,水落狮岩晓月孤。
                好景欲同鸥鹭狎,半帆摇曳落菰蒲。
    (1)原文载乾隆丙辰《石首县志·卷之七·诗·十二》。但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卷之七·上·三十二》记载“郁平芜”、“入六湖”、“影模糊”。 两版县志均作“云+建”,王国灿先生作“叇”似为可取。
    (2)刘寓生,石首籍明代进士。
    (3)但《明诗纪事·丁签》所载的《刘寓生·六湖山》是:
                 石林迤逦入平芜,万叠青山绕六湖。
                 夹岸人家溪罨画,一堤花柳锦模糊。
                 地连虎渡扁舟远,水落狮岩晓月孤。
                 好景欲同鸥鹭狎,片帆摇曳落菰蒲。
2,《王启茂·登麓湖山》
                  生涯七十二峰忙,
                  暂上湖山别故乡。
                  淡冶数峦秋水面,
                  菱花镜里女儿妆。
    (1)原文载乾隆丙辰《石首县志·卷之七·绝句·一》。又载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卷之七·上·三十七》。
    (2)王启茂,石首明代贡生,著名文学家,“三袁”派成员。
3,《徐泰行·麓湖山》
                 境内有兹胜,熟闻今始游。
                 数峰堪入画,一水恰容舟。
                 岸赤沙经雨,崖苍草近秋。
                 采奇还四望,徐步绕山头。
    (1)原文载乾隆丙辰《石首县志·卷之七·五言·八》。
    (2)该诗又载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卷之七·上·二十四》,原文没明示作者。但王国灿《古石首风景诗赏析》所录该诗,根据古书行文规则,误称作者是王启茂。且两版县志中原文字句相异,同治县志原文如下:
                       《六湖山》
               境内有兹胜,熟闻今始游。
              数峰凝画扇,一水恰容舟。
              岸赤沙经雨,崖苍草近秋。
              因之报城市,吾与卜菟裘。
4,《郑弘·六湖山》
               远望六湖浑太虚,
               水光山色迩人居。
               春来野老肥芝蕨,
               秋日寒潭杂雁鱼。
    (1)根据王国灿《古石首风景诗赏析》所载,其根据《石首揽胜》,原文载康熙壬子《石首县志》。
    (2)郑弘,不详待考。但乾隆丙辰《石首县志·卷之三·科目·五十》记载:郑弘茂,清代贡生,参修康熙壬子年县志和癸亥年家谱,有诗集行世。
5,《张瑊玉·游六波庵》
                    夜夜钟声到,今知此一庵。
                    两行船泊鹭,四面水浮山。
                    野竹封门经,新茶供佛龛。
                    因伤飘转客,深觉老僧闲。
    (1)原文载光绪壬午年《华容县志》。原注:庵在麓湖山。
    (2)张瑊玉,字公受,号隐斋,华容县人,清庠生,著有《隐斋诗稿》。
6,《陈自彰·麓山晚翠》
                疑是南宫妙墨奇,描摹雅淡势逦迤。
                众峰拥翠晴偏好,一幅堆蓝晚更宜。
                沚水渔归烟外艇,绿波僧掩画中篱。
                偶然凭眺成真赏,最爱松风暮霭时。
    (1)原文载乾隆丙辰《石首县志·卷之七·七言诗·二十四》。又载同治丙寅年 《石首县志》,但同治县志作“逶迤”。
    (2)陈自彰,字潜夫,号雁溪,石首新厂镇周家剅村陈家台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进士。
    (3)O沚水,原注“湖名”,即沚湖、沚水湖。O绿波,原注“刹名”,即六湖山北侧的六波庵。
7,《郑家齐·麓山秋色》
               一阵两阵菊花风,
               三点四点梧桐雨。
               老鹤衔食山外来,
               蹊路无人石似虎。
    (1)原文载乾隆丙辰《石首县志·卷之七·七言绝·六十九》,又载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卷之七·上·三十九》
        【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5314

帖子

6200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200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3-1-20 18: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8

主题

105

帖子

204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东莞市 2013-4-20 1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七首古诗中,已经有了六湖山的风景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