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访调查,真相仍在迷雾中
家长投诉教育局诈骗,这可是个严肃的负面新闻线索。 荆州电视台《e线民生》此前在去年7月已经就此事做了2次文字版追踪报道。作为新闻当事人,本人当时就在《荆州新闻网》对这两篇报道提出了质疑或指责。 指责他们“没追出真相,反而被蒙”。指责他们“追错了方向,相信了谎言”。
如今,《e线民生》第3次就此事做采访。制作出《只收费不上课,家长很气愤》的报道。结果,真相依然未被展现,而教育局布设的假象却得到媒体的刻意渲染。据此,媒体得出结论,家长投诉与事实有出入。
本人对这次报道的评价是:渲染假象,回避真相。
假象是什么?假象是那教育局布设的“似是而非”的“兴趣活动课”。
兴趣,它是个个体的概念。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同的。将有相同兴趣的学生集合到一起上兴趣活动的教学课,那就是教育局承诺提供的“兴趣活动课”。将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集合到一起上某个科目的教学课,这种课丧失了兴趣活动课的本来意义,这种课已经不是“兴趣活动课”了。尽管教育局和老师教会孩子从此认定了这就是“兴趣活动课”,但是,鹿不会因为孩子们齐声喊“马”而变成“马”。教育局指鹿为马的动机,是它无法面对过去n年涉嫌诈骗学生家长的现实。没有辨别力的孩子们指鹿为马是因为那是敬爱的老师教他们怎么说的。媒体,为什么你们也指鹿为马?是因为你们要为教育局遮羞?是因为你们也没有辨别力?
你们凭什么得出家长投诉不实的结论?
你们不妨反向思考:家长如此执着地、上纲上线地公开指控教育局涉嫌诈骗犯罪,教育局为何不依法维权?家长为何不惧法律风险?
有如下事实支持家长对教育局的指控:
1,教育局声称有“兴趣活动课”的学校,所提供的是“假兴趣活动课”。
2,提供“假兴趣活动课”的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前的一段时间,依然用“正课”取代“假兴趣活动课”。
3,有一部分学校连“假兴趣活动课”也没有,其中包括家长孩子所在的中学。
简言之:教育局在所有学校都没有提供它承诺的“兴趣活动课”。
问《e线民生》。
为什么仅凭对一所提供了“假兴趣活动课”的小学的采访就认定所有学校都提供了“假兴趣活动课”?
为什么不在渲染“假兴趣活动课”的同时、把当时家长对“假兴趣活动课”的质疑在报道中客观地反映出来?
为什么你们没有对“假兴趣活动课”提出质疑?是没有职业能力还是没有那份职业精神?
为什么不对当事人孩子所在中学(或其他连“假兴趣活动课”也没有的学校),进行采访调查?
为什么一件事情经过了3次采访调查,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家长在投诉帖和其他帖子中已经“预防性”的对教育局的自我辩解作出了驳斥。记者却认为教育局欺骗家长有着善良的动机,还认为教育局对家长质疑的应对措施----“假兴趣活动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并由此确定了采访报道中舆论导向的基调。
北京男子为了救妻子,刻章诈骗医院,其情感人,仍被判刑。鲜见媒体和个人为他吁请法外开恩。这见证了媒体与个人的品质。
荆州机构为了捞钱或为了学雷锋,能够安然无恙地诈骗家长8年以上,这说明我们荆州家长、媒体和官员的品质的高下。
《e线民生》:你们的节目明显地倾向于教育局和学校,抛弃了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虽然是官媒,但你们应该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良知的“看门狗”。而不是政府的“***”。
你们在报道的末尾,疑惑家长为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对教育局的指控。可以告诉你们原因。那是因为我多年来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伤害,而对现行教育体制深恶痛绝。我希望通过揭露教育界的乱象来警示世人,希望作恶者受到惩罚,希望尽快地改变社会的教育现状,希望孩子们受到真正的教育,我不希望孩子因接受指鹿为马的“反教育”而成长为品质“退化”了的人。我不是为了钱,也不是对某某老师、某某学校、某某官员有成见。
我回答了你们的疑惑。《e线民生》的伙计们,你们能回答我对你们的疑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