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冬之语 于 2013-1-23 22:33 编辑
提起民国时期的才女,没有人可以忽略张爱玲,她早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印迹,更用文字展现着属于她的传世芳华。
张爱玲出自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名门便有着一帆风顺的人生,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的童年是孤寂与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她和她的弟弟是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想来这是导致张爱玲后来的作品中充满悲观意味的主要原因。
张爱玲渴望爱,然而她从爸爸和后娘的家庭那里得不到她想要的关心和温暖,有时居然还会遭受打骂,于是她离开了父亲的家逃到了母亲那里。只是她没有想到,她也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她想要的温暖与支持,她的母亲居然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嫁人而活原本是那个时代女人惟一的出路,而十多岁的张爱玲选择了读书,她想掌握自己的人生,不愿从此生活依附于男人而活。
在香港大学读书的她成绩一直名列前矛,然而临近毕业时香港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她成了没有成绩没有证明材料的一个学生。对于这件事,从张爱玲的几句话中便可以看到她的感受与性格: “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或有着惋惜。但她没有沉迷于此,而是选择了向前行。
返回上海的张爱玲她只能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生活上的难关。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言情小说之母琼瑶,当年她也是因为生活的原因只能靠写作来维持。琼瑶当时的生活可以从《在水一方》中找到,而张爱玲的人生也可以从她的成名作《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中找到。这两篇小说的发表,奠定了张爱玲在文坛中的地位。
从张爱玲的文字里,可以看得出她对人情世故的洞悉有着清晰明了与理智,只是,能够驾驭文字的她,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那样的单纯与令人心疼。或许文字才是让她能自由成长和带来寄托与快乐的力量。
张爱玲二十三岁的时候,那个懂她,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出现了,那个人便是胡兰成。那个时候的胡兰成是汪精卫政府里的要员。政治对于张爱玲来讲,不过是无关自己的事情罢了,也与她爱的那个人无关,她要的只是爱情,只是懂她,只是在她孤独时能陪伴她的那个人。电影《滚滚红尘》中林青霞在码头上送别林汉的那一幕,虽然隔了这许多年,现在想起来仍让我动容。想来,当年,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情也是那般的吧。
能够掌握白流苏,曼桢命运的张爱玲,在爱情面前却始终无法掌控。1944年,胡兰成到湖北工作,与张爱玲分开,却不料这一场分别却是这场爱情的结束。胡兰成不是张爱玲始终对的那个人,所谓的真正的爱,却是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而胡兰成却没有做到。也或许,爱玲那只有思想的爱情终是留不住男人的胃。那个时候的胡兰成弃张爱玲之后,选择的对象是一位年轻的寡妇。张爱玲终于明白自己应该离开了。而张爱玲的离开也是与众不同,她给了胡兰成一大笔钱,于是,从此,两个相忘于江湖。
因为有了张爱玲,从此中国的文坛上多了一份传奇,只是,每每读完她的作品,总有些许的伤感,或许,也只有在文字间才可以看到她淡淡的背影。临水照花人只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