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147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湖北日报的笔杆子的确水平高,特别是不胜不休
生动准确的诠释了大冶人的性格~
http://bbs.cnhubei.com/thread-2841457-1-1.html
县域样本1·转型致胜
大冶:矿未竭型先转
记者陶忠辉 徐露 通讯员张林 程良友
百强征程,大冶一骑绝尘,荣登风云榜。
有赞叹不绝:跨越发展,敢为人先,不胜不休,大冶名至实归;
有不以为然: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冶争先进位理所当然;
有心存远虑:大冶经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一)
大冶多年“一矿独大”,“靠矿吃饭”。
然而,资源总有穷尽时。矿竭镇衰,山川裸露,大地疮痍,那时大冶将何去何从?
2006年6月,大冶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暴。主题只有:经济转型。
讨论、争辩,分析、比较,一个新战略初步形成:保二进三,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替代产业,逐步实现城市全面转型。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7年下半年,大冶人抢抓先机,主动申报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2008年3月,成功进入全国首批12家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
由此,一场“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机制转型为动力,全面带动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城市转型,在大冶全面展开。
(二)
转型路上,大冶人上下求索。
不惜壮士断腕,“关、停、并、转”近1000家“五小”企业;
使出杀手锏逼“矿老板”转型:停止审批矿企,封存一批矿井,引导100亿民间资本转向。
转型的平台何在?引擎何在?
非常之时,非常之举。
2008年,金融危机,风声鹤唳,大冶化危为机,争取发展资金及用地。一个投资20亿、规划20多平方公里的大冶城西北工业园,在一片杂草丛生的低丘滩涂上展露新姿。
一大批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一个个产业园“落子其中”,已初步形成机电、食品、建材、纺织四大产业集群。预计到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可实现总产值650亿元。
这里,已成为大冶县域经济的“火车头”,牵引着大冶摆脱“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实现转型跨越。
(三)
镇富则民富,镇强则县兴。
大冶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令人瞩目的镇域经济。
不久前出炉的全省百强乡镇,大冶包揽前三席,6乡镇进入百强之列。
“一镇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目前,大冶乡镇已建起11个工业小区,引进项目550多个,其中亿元项目70多个。
雨润集团、天天红等农业龙头,带来的高效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成为与工业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双引擎”,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镇域经济构成强大的“中场”,把市级经济与村级经济,紧密衔接起来,推动城乡统筹这个“大球”不断滚动前进。仅去年,吸纳了4.5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引导5.6万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社区)有序转移。
(四)
穿行大冶乡镇,放眼望:别墅成群,路灯成排;小桥流水,浓树掩映;宽街窄巷,自成格局。
“我们的社保标准,与城镇一样。”“我家上网的速度,跟城里网吧一样快。”“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和市里一样多。”
大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城乡一体化已然显现,城与乡、工与农的分野在这里正一点一滴消弭。
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冶交上了一沓令人赞叹的答卷:至去年,新建通村公路1662公里,所有建制村通水泥路;农民人均纯收入807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81元。67.4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9%,农村社会保险参保达7.5万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