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3
版主
   
- 积分
- 807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1-25 12: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加快“安澜”汉江现代水利建设
汉江流域现代水利建设以现代治水理念为指导,从总体上部署汉江流域水害防治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节约与保护,科学确定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基本建成现代水利的综合配套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汉江流域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和保障能力薄弱的局面,使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步入资源优化、人水协调、生态良好、管理高效的发展路径,确保江水安澜、民富业兴。
第一节 构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体系
在统筹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关系基础上,以汉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防洪、生态环境保护、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目标综合开发,有机衔接汉江流域上中下游、左右两岸,全面提升汉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一、加快干流梯级工程建设
积极实施干流梯级开发建设,实现干流水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孤山续建枢纽工程以及新集、雅口、碾盘山三个拟建干流梯级开发工程。孤山枢纽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水电站装机容量160MW;新集枢纽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水电站装机容量120MW;雅口枢纽工程以发电和通航为主,水电站装机容量80MW;碾盘山枢纽工程以发电、航运为主,兼顾灌溉、生态及旅游等综合利用,水电站装机容量170MW,船闸设计标准为1000吨级,同时为库区沿线25万亩农田提供自流灌溉条件。
到2020年,完成汉江干流梯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干流丹江口水库以下建成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兴隆六大水利梯级枢纽。通过梯级枢纽保证干流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灌溉、发电、航运以及生产生活用水要求,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综合效益得到显著发挥,最终全面实现汉江干流综合开发的规划目标。
二、加快推进引江济汉和闸站改造工程
大力推进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的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引江济汉工程、部分闸站改造工程的建设。通过引江济汉工程建设,从长江中游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水,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河道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等条件。依据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原则,在建设引江济汉工程时同步建设相应航道通航配套设施,推进调水和航运两大功能协调并进。加快引江补汉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科学合理论证,设计补充丹江口库区和汉江丹江口坝下至高石碑流域水资源的工程,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安全和汉江中游地区水资源供应。
通过部分闸站改造工程建设,以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各闸站引(提)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影响的闸站进行改造,恢复和改善供水条件,针对丹江口水库至汉江河口段185处闸站进行工程或技术改造。
三、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和现有灌区改扩建
第二节加快防洪除涝减灾工程建设
一、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依托整个流域治理,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综合防洪能力达到防御1935年洪水标准,加大重点区域治理力度,提高汉江全流域防洪水平。以丹江口水库为支撑,以汉江中下游堤防为基础,对汉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和达标建设,对沿线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整治,推进杜家台分蓄洪区合理利用,加强重点分蓄洪民垸建设,完成流域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对流域内重点支流(包括堵河、丹江、唐白河、南河、蛮河、汉北河等)和中小河流(包括夹河、天河、曲远河、官山河、浪河、滔河、仙河、滚河、清凉河等)进行堤防达标和河道疏浚等综合治理,实现重点中小河流重要堤段达到防御标准内洪水的要求。建立暴雨洪水预警预报、防汛指挥调度等系统和运用洪水风险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域洪涝水灾害损失,实现人与洪水的协调共处。
二、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水利进城,加快城市水利建设的步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汉江干流沿岸城市为重点,同时涵盖汉江水系内的其他重要城市,如武汉、仙桃、潜江、天门、汉川、沙洋、钟祥、襄阳、丹江口等。
大力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积极倡导汉江沿岸各城市结合景观建设开发滨江公园、亲水平台,将水利工程防洪减灾功能向广度拓展,使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化进程、历史与人文特色、环境整治以及休闲旅游相结合,但要严格禁止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以及填湖废塘。沿江城市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建设的绿化带、生态景观、公园以及休闲地尽可能设置人工河溪、池塘、喷泉等各种调蓄雨洪设施。
三、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和除涝工程建设
第三节强化水资源配置和保护
一、强化水资源配置
二、推进水资源保护
第四节完善水资源管理
一、加快水利信息化
二、完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
汉江流域作为全国首个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流域,要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量分配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经济调节管理、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干旱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能划分和结合。在重点区域和生态敏感区,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流域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汉江流域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可行和高效的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最终实现涉水事务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管理,更好地支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