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情殇洗红尘 ──观电影《武昌情殇》有感
“家在江南武昌城,高高城楼乐春风,滚滚长江门前过,一泻千里波涛声,但愿天下熄烽火,安居乐业享太平。……家在江南武昌城,巍巍西山有英雄,试剑石上试宝剑,读书堂里读书声,但愿干戈化玉帛,安居乐业享太平。” 我自从有幸参加了在国贸大厦16楼举行的三国历史题材大型古装电影《武昌情殇》观摩研讨会后,这首弦律优美动听的《家在江南武昌城》歌曲,一直萦绕耳畔。我的眼前总浮现出:梁子湖的波澜壮阔、武昌楼的雄伟壮观、长江的气势磅礴、西山试剑石上的慷慨激昂……也许这是首部以三国孙权为题材、反映古武昌历史文化的大型古装电影,也许是该片的拍摄填补了鄂州电影文化的空白,也许是根据鄂州本土的刘敬堂、叶有生、胡念征三位作家所著长篇小说《吴都遗恨》改写而成,也许是鄂州人──湖北澳博马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泽宏投资拍摄……总之,这部电影融入有太多的鄂州元素、独具匠心的拍摄风格、史诗般的壮阔气势、一幅幅美丽的三国历史风情,给了我一种不同寻常的滋味。 电影《武昌情殇》剧情紧凑,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三国赤壁大战后,东吴讨虏将军孙权为了统一中华,率部来到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鄂县,这里有着天然的军事地利:北靠长江、西有方圆八百里梁子湖,北可伐曹魏,西可图巴蜀,便于军事指挥,鉴于此,他便建都城于鄂县。在建城过程中,巧遇因战乱流落在鄂县的东汉营造大师文海的女儿文倩,孙权请文倩帮助设计新都城,由此产生了爱慕之情。都城建好后,孙权根据“以武而昌”之意,将“鄂县”改为“武昌”,并于公元229年4月在武昌称帝。由于东吴老臣家眷多在江东建业(即今南京市),他们纷纷请求孙权还都建业。孙权认为三国局势已定、互不干扰,天下无战事,就决定迁回建业过太平日子。文倩见劝孙权不听劝阻,怀着悲伤的心情离开孙权,隐居西山。情节虽没有过多的高潮迭起,但发展得丝丝相扣,微妙自然。 电影《武昌情殇》色彩饱满、明快。在整个色彩的把握上,影调统一,浑然一体,与剧情的发展配合上,渲染气氛。郁郁葱葱中透露恬静的西山黛色,烟波浩淼梁子湖的万顷碧波,战争场面的冷蓝,湖畔草地的暧绿,骏马奔驰的黄尘,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白茫,给整个片子增添了绚丽色彩的一笔。它不仅能够体现自然物的客观属性,还能唤起人们的情绪,表达感情,传达情意。女一号文倩,她不但有一个让人看上一眼就会爱上的名字,还拥有一身素色的褒衣大裙,领袖缘织有天蓝色花纹,腰束一条深蓝色腰带,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杏眸含情、琼鼻俏丽,亦是一举手投足间,就可见独特的靓丽。可以说,在《武昌情殇》中色彩不仅仅是单纯的影视一种造型元素,更扮演着一个角色,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为整个影片的出彩贡献着一份力量。 电影《武昌情殇》镜头语言十分精湛。它采用长镜头和分切镜头交替使用,造成建时空的跳跃感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时而展现一种大气磅礴的场景,时而把人物很自然地放在视觉的中心点上,给人们带来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影片中的人物对话较多使用的是小景深,突出人物主体,虚化背景干扰。女二号文妤,在占山为王时,抓住了“身长八尺,面如美玉,体似凝酥”的陆逊,当文妤把这位美男子捆在床上时,赤祼祼地问:“是当我的押塞夫君,还是……”三言两语,生动而细腻地诠释了这位富野性、充满泼辣味女寨王的形象和个性。看到这里,大家哈哈大笑,调侃着身边几位美女版主,“鄂州的婆娘好凶悍,看谁敢娶!”影片中富有奇特趣味的镜头比比皆是,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内容的感受。 电影《武昌情殇》立意独到,让人深思。男一号孙权,在影片中以有雄才大略,但偏安于一方而自保、求稳求平安的形象出现。女一号文倩,以博学多才,竭尽全力、不分昼夜设计并督建武昌城;以知书达理,劝孙权不要贪图享乐,要乘机消灭魏、蜀,统一中华的形象出现。两人的感情发展从“西山偶遇”走向“设计都城”,从“爱慕之情”走向“完美婚配”,最终文倩在“封后大典”前“隐居西山”,孙权在“西山苦寻”带着遗憾“还都建业”,留下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爱情故事。 情为何物,情为何伤人?孙权与文倩、陆逊与文妤是情真意切的,最后分离是悲惋凄凉的。特别是文倩,对讨虏将军孙权一片冰心、痴情相待,真情相助,但终未能促成孙权一统中华的决心,于是心灰意冷,化作了一场最美的情殇。它似乎在告诉天下有情人,爱恨一瞬间,切莫伴君边,红颜弹指老,岁月更无痕;优游延岁月,潇洒度时光,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好的电影就像好的演奏者,而看的人是各种成色的乐器。随着这部电影的即将上映,我相信每个人看完后会有所思考或回味,带来一种人物、环境、结构之上的情感氛围,一种扣人心弦的触动和动人心魂的共鸣。我愿这部《武昌情殇》成为优秀演奏者,能拨弄着各种乐器的琴弦,搅起一江夙情债,醒悟一群人,醒悟数颗心,达到心动和鸣、家庭和睦、人间和美、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