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把戏 把戏,就是花招,即蒙蔽人的手法,也就是现在的魔术、杂技。 家乡人把杂耍表演等叫做玩把戏。以往农村,每当农忙过后,就会有外地的把戏班子到村子里玩把戏,过年看把戏更是丰富多彩。 玩把戏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会耍猴、魔术、杂技、木偶戏等,都可称为玩把戏的,他们在社会上漂泊,俗称“跑江湖”的,也叫“江湖艺人”。家乡人却把这些艺人也叫“卖当的”、“卖狗皮膏药的”。实际上他们都是靠卖艺来养家糊口的穷人。 严格说来,把戏分为小把戏和大把戏两种:也就是规模小一些的称小把戏,规模大的称大把戏。 小把戏多指小魔术,俗称变戏法,耍的是小伎俩。小时候,家乡集镇上,经常会看到这些江湖艺人摆摊表演。有的牵着猴子杂耍,有的耍大刀表演武术、气功,有的把两个碗,三个小球翻来覆去…观众连连叫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玩小把戏的艺人端着铜锣或碗乞讨着,直到狗皮膏药卖过散场。 “把戏、把戏,都是假的”。小把戏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欺骗性和趣味性的艺术,“艺呀艺,不值一个屁”。如“空中取火柴”,就是把火柴盒反面的底,事先码好一排火柴签,把这面的空盒打开给观众看,你会认为是空的,没有一根火柴。艺人喊几声“来了、来了”,火柴盒变成了满满的,实际上他把火柴盒翻了一个面在给你看,你就认为他真的是“取”来了满满地一盒火柴。把戏,往往去揭开谜底,就是这么简单。民间有把生活中那些玩小聪明的人称为耍“小把戏”,意思是其伎俩很容易被人戳穿。 话说回来,玩小把戏艺人中,也有奇人身怀绝技的,如耍大刀、手劈砖、吞珠子刀子、肚子上过车搁刀过人等,不能说他们没有真功夫。 “各位武林前辈、当地师傅,请高抬贵手,赏小的一碗饭吃,改日定当登门叩谢”!这是把戏艺人拜“码头”,拱手说的最多的开场白,免于得罪了在场高人而被砸了场子,“行山虎斗不过坐山虎”,看得出跑江湖卖艺的不容易。 孩子们最爱看耍猴。耍猴人左手牵猴、提锣,右手拿小鞭、锣锤。牵着猴、敲着锣转过几圈,打开场子,然后呼唤猴子翻跟头、直立、倒立、行礼、鞠躬、磕头,引得观众笑声一片。耍猴人看到观众舍钱的多,还会表演一些带有小情节的节目,比如拿出一个木箱,里面装有帽子、衣服。猴子在耍猴人的鞭鞑下,打开箱子,翻一通,穿上衣服,再戴顶帽子,赢得一阵掌声。最好笑的是猴子不听使唤,耍猴人就假意用鞭子抽打,猴子却冷不防蹿上去,夺下耍猴人手中的鞭子扔到一边,这些滑稽的动作最让小孩子们高兴。 大把戏班子,类似马戏团,极度贫乏的文化娱乐生活年代,生产队干部看到有大把戏班子来联系演出的,就集体出钱包场,让群众看一场把戏。把戏场子搭在禾场或空旷的地方,用布围一个大圈子,开一扇门,方便观众进出。玩大把戏的一边搭着场子,一边进村敲锣,“咣、咣”的锣声响起,人们就明白了,玩大把戏的来了,今晚有把戏看。 大把戏难得来一次,看的人很多,里面围了很多层,最外围的站在自带的大板凳上看,最里面的坐在小板凳上,小孩子们则坐在最前面的地上。观众中大多数本村的,也有外村的,男女老幼都有,孩子最多。 玩大把戏的首先是魔术表演,接着是顶碗、蹬坛子、丢草帽、走钢丝骑独轮车、钻火圈…..花样很多,滑稽小丑惹人喜欢。 一个把戏班子总会有他们一二出绝活,如晃碟,钻火圈这些都是高难度表演。玩把戏姑娘嘴里叼着特制的细棒,将正在快速旋转的瓷碟高高顶起,一根细棒却能顶起转个不停的瓷碟。火圈摆在支架上,只见玩把戏的小伙,轮番上阵,有的从火圈中间钻了过去,有的从火圈上方一跃而过。 玩大把戏最后表演一般是骑自行车叠罗汉,最底层有四个人,第二层有三个人,第三层有两个人,第四层即最高的一层只有一个人,除了第一层的演员在自行车上,其他人都站在下一层相邻两人肩上。场下观众使劲地拍着巴掌,喝彩声一阵接着一阵。 耍猴把戏的收费,除了要钱,也挨家挨户讨粮食。耍猴把戏的站在门口,猴子翻几个筋斗后,家乡人没有不给的,只是多和少,遇大方的人家,有时会舀上一大碗米。耍猴把戏的鞭鞑着猴子再翻几个筋斗,以表示谢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玩把戏的越来越少了。上世纪已逐渐衰落,进入新世纪农村把戏就基本绝迹了。 (2013.01张才富.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