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3-2-1 10: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培仁,宁波市城市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工程质量安全与施工技术组成员,曾任宁波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事发当日,他就在倒楼现场。
“12月16日那天,我接到电话说,徐戎三村有幢居民楼看上去挺危险的,让我去现场看看。我立即打上出租车,车刚停在徐戎路的红绿灯路口,楼就倒了,一片尘土扬起……” 曹培仁回忆起那一刻仍叹惜不已。
他向记者剖析了上世纪80年代房屋建造的时代背景: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们国家还不够富裕,当时的规范对房屋设计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没有现在这么高,管理要求也不能跟现在相比。
当时的城镇楼房高度多在5~7层,再高担心房子的安全,矮了则房屋供应量不足,多是使用砖混结构。
那时还是住房分配年代,人们迫切期待自己供职的单位分房。如能从单位分到一套房,人们内心就非常高兴了,觉得有得住蛮好了。
当时宁波也不富裕,但向城镇居民提供住房刻不容缓。因此盖房子既要省钱,又要房子盖得快。这也是我们一个国情。
所以,那时许多房屋都是采用浅基础,也就是把钢筋砼基础直接建在天然地基上。6层以上的房屋才会采用桩基础。楼板大多是采用预应力多孔板。宁波也不例外。
但宁波还有宁波的特殊情况。“宁波的地基土壤,恐怕是全国最差。”曹培仁说。
宁波的地基,浅层属于泻湖相沉积土,下层属于海相沉积土,淤泥、淤泥质土层很厚,有些场地厚达30多米。
在这种地基上盖房子,处理地基的手法可以是对地基进行加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更好的做法是采用桩基础。
那个年代,经济实力有限,采用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造价高,因此,打钢桩打不起,大多采用“沉管灌注桩”,一度被认为是节省材料的经济办法。这种桩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目前我市已不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