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鸿 于 2013-2-7 11:42 编辑
借力“中三角” 建设新武穴 ——关于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林向宏 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与江西省的瑞昌市隔江相望,素有“三省通衢、鄂东门户”之称。武穴市最大的区位优势就是“三长交汇”,全国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最长的公路沪蓉高速、最长的水路长江航道均交会于此。 当前,以长江中游地区相临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包括湘鄂赣三省的沿长江、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若干个连绵大中城市组成的中三角,正在成长为中国城市集群的第四大核心增长极。有专家描绘:如果将中国经济发展形象比喻为“弓箭战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构成弧形弓背,中三角正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边缘部分,“中三角”战略的开弓发力,将给武穴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必然选择,借力“中三角”,全面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开创武穴发展新辉煌?我个人认为,必须统观全局、谋划长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谋划功能布局和区域定位,营造“拉弓发力”大气场 (一)构建“一主两副”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布局 以武穴中心城区为全市的“主中心”,以刊江大道为武穴城区主轴线,加快建设城东新区,升级改造老旧城区,做实做大做强武穴经济开发区,全面建设武山湖生态休闲宜居区、仙姑山旅游风景区、滨江园林风景带,构建环武山湖和城市外环线的大城区框架。以梅川镇、花桥镇作为市域两个“副中心”,加快梅川“小城市”建设,加快花桥“中心镇”建设,发挥两个副中心对我市东北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构成以武穴主城区和田镇、龙坪、石佛寺火车站三个组团城区为龙头,以梅川、花桥镇两个市域“副中心”为支撑,以余川、四望、大法寺、万丈湖等集镇为依托,连接周边众多小集镇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构建全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构建“一带三区”为主体的生产力空间布局 “一带”,就是大力构建沿江经济带,将沿江的武穴、刊江、田镇、龙坪等镇处作为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核心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沿江地区的产业布局、港城布局实行统一规划,重点发展临港经济,发展壮大医药、化工、建材、机械、造船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港口物流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核心产业基地。“三区”,就是以田镇“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田镇工业新区)、武穴经济开发区(武穴高新技术产业园)、武穴火车站工业园区为全市的核心工业基地,实行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一体规划,共同发展。武穴经济开发区大力加强以生物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加快发展机械、造船、服装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外迁化工等污染型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和吸纳就业能力。田镇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化工、建材、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发展造船和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火车站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广药生物产业园建设,使其成为全市新兴的现代生物制药基地;大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仓储物流业,逐步建设成为全市未来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城镇化示范区。 (三)构建“一江三湖三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布局 “一江”——长江,作为城市主要水源抓好保护,重点抓好工业园区污水和城市垃圾集中处理,提高园区准入门槛,确保企业达标排放;长江堤防作为核心水利屏障抓好维护和建设,确保城市防洪安全;滨江风景带和外滩作为市民休闲和生态屏障尽全力打造。“三湖”——马口湖、武山湖、太白湖,作为核心湿地抓好整治和保护。“三屏障”——北部横岗太平山区核心绿色森林屏障,重点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切实维护全市生态功能;中西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绿地和农业商品基地屏障,重点防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建设水土保护林,搞好小流域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东南部长江防护林屏障,重点搞好农田林网、村庄绿化,建设生态林防护体系。 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整体定位、科学布局和盛装推进,构成了“开弓发力”的强大气场。 二、加强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构筑“开弓放箭”新高地 (一)以推进临港园区建设和临港经济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密集带 坚持“依港兴城”和“以水兴带”,加快临港三大园区一体化发展,促进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促进产业集群成就发展新高地。 一是全面提升武穴经济开发区发展质效。紧紧围绕医药化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百亿园区”。 借力“中三角”战略机遇,破除体制机制、行政区划和投资融资领域的壁垒,积极构建武穴、九江、瑞昌之间的“小三角”,加强与“中三角”融合,大力发展以广济药业、迅达药业为代表的医药化工产业,使之成为上市企业的佼佼者。大力发展以海铭星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及造船业,使之成为规模企业的领跑者。大力发展以武月国际大酒店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排头兵。同时,建设万居乐建材城,使之成为鄂东和“小三角”中最大的专业从事建材经营的大型商贸区;建设开发区仓储物流园工程,使之成为鄂东最大的出口型企业基地。大力发展以福康油脂、万星面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品牌战略,使之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和增效升级。 二是努力扩大田镇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规模。坚持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按照“优势优先、严格准入”的原则和“定位招商、定位引进”的要求,营造重商亲企良好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巩固发展建材、化工、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百亿产业”。 三是全面增强武穴火车站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园区规划,加强用地等要素保障,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以广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佳洪生物、江隆棉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板块,以浙江巨霸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板块,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科研等资源共享。 (二)着力建设沿江城镇连绵带,努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深入实施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重点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镇空间布局协调、长江岸线利用等加强规划和引导,鼓励沿江镇处合理规划,有序开发,抱团发展。大力推进沿江武穴中心城区和田镇、龙坪、火车站3个组团城区的建设,使之成为临港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一是拉开沿江城市规划区建设骨架,启动城东新区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公用设施配套建设,突出公用事业核心地位,巩固省级卫生城成果;三是加强沿江城镇建设亮化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构建人文气氛浓厚的投资创业环境,擦亮文化名片,加强与“小三角”文化融合,实现与“中三角”高位对接。 三、突出枢纽建设和港口发展,搭建“对接融合”大平台 (一)着力加强武穴港口建设,大力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 武穴港是湖北省十九个重要港口之一,是武汉新港在鄂东地区的重要沿伸和鄂东组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江水运东到上海,可发展江海联运;西至重庆和宜宾,可发展江河多式联运。依托港口岸线资源、临江矿业资源和沿江企业集群优势,加强港口码头设施和集疏运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港口、城市、工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港口自身建设。加强建设资金筹措,实施港口建设标准化,保证港口建设适应经济发展。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和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建设大型公用码头为社会服务;二是引导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货主码头,为企业自身服务。 依托港口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准确把握港口与企业、港口与园区、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在建设企业、建设园区、建设城市上放眼“中三角”,迈开新步伐。 一是依港建企。大力发展传统企业,如华新水泥武穴分公司、黄冈亚东水泥有限公司和湖北祥云集团等。突破性发展造船业。重点帮助新加坡外商投资2亿元的建达船舶制造生产基地和市内企业开阳星造船厂加快发展。 二是依港建园。在武穴城区范围内的武穴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在田镇港区建设新型工业园,拓展建设武穴火车站工业园。园区鼎立,承载起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希望。 三是依港建城。以“港城共生”的理念,超常发展武穴中心城区和沿江的田镇办事处,按照长江走势布局武穴城东新区,使城市与港口具有明显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二)统筹运输方式,提升交通能力,实现无缝对接。 依据武穴“三长交汇”的特点,着力谋划构建联运大枢纽。 第一,争取在武穴火车站周围建设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和储备中心。依据武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条件,谋划建设武穴火车站至田镇工业新区的铁路支线;争取武穴港纳入武汉新港范围,连通江北铁路,形成水陆连通、公铁联运的大格局,统筹不同流向的运输方式交换,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确保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第二,在武穴港建立综合通关口岸。建立沿长江大通关模式,在武穴设立海关特殊监督区域,促进“中三角”地区更高层次的融合,促进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第三,尽快打通过江通道。建设武穴长江大桥,连通麻瑞高速,提升武穴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大别山集中连片地区的扶贫开发攻坚,保障中部地区民生进一步改善,保障大别山试验区建设特别是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融合,实现“中三角”共生共荣。 抢抓“中三角”发展机遇,全面实施战略对接,积极投身于发展热潮之中,未来的武穴将会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居更和谐,百姓更富裕,人民更幸福。(作者系武穴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