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541|回复: 2

哪里才是花鼓戏的开山鼻祖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

主题

408

帖子

856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5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14 16: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去查历史撒 就是各县的县志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来自
湖北
精华
0

5

主题

38

帖子

84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84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3-2-14 08: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4

3276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东湖元老

大中华联邦沔阳州玉沙市市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2559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2-14 18:3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沔阳花鼓戏,是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地方戏,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喜欢听了。 1954 年,湖北省正式为该戏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由于形成的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记载,长期以来,天门和沔阳一直争论不休,都想把这个地方戏变成自己的。编修地方志时,沔阳文化局修志办的同仁们根据旧志书记载的花鼓戏师承关系,了解花鼓戏的形成过程,证明了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沔阳的东荆河一带,澄清了这个戏的渊源问题,即消除了两县艺术家们的不休争论,又解决了这个戏的起源问题。
  最早见于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乃康熙时期,“汪源发五名家小(因)捉拿玩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彩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又传汪春保。"(见艺人刘天党1944从其师保存下来的《汪家门徒师承谱》载)。汪春保乃”汪家门第八代传人了。
  据考,沔阳花鼓戏的形成乃在清道光年间,也正是汪春保学戏的时期。据《荆州花鼓戏志》载,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沔阳州昌家湾汪春保“自幼喜玩唱彩莲船,迎神赛会常为首理事”,十三岁就”。从艺拜汪恺为师,工旦角,中年改生角。师父谢世后,继领汪班'。在技艺上博采众长,自立一派,首创沔阳花鼓“汪家门头”。
    从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自"汪氏门头"出现后,其影响不断扩大,又相继出现了"黄,史,贺"三个门头,共称沔阳花鼓"四大门头"。
  以汪春保(1832?-1910)为代表人物的"汪家门头",传徒近百,遍及江汉.汪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剧目。
  以史旺(1832-1916)为代表人物的"史家门头".史系沔阳州南乡金船湾(今洪湖汊河)人.秀才出身,因乡试不第,仕途心灰,结识汪春保戏班后,尊汪为师,习学花鼓。始习旦,后改生,也能写戏编词,以【高腔】,【圻水】剧目为长。
  以黄二生(1853-1913)为代表的"黄家门头"(沔阳州回龙湾赵赶河人).黄从小爱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记唱词,避于田野练唱.其父见状,将子送汪春保戏班学戏,工旦,十六岁登台,后离师独辟途径,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与小调。
  以贺霞龄(?-1928)为代表的"贺家门头"(三官殿贺家湾人).贺由于幼小喜爱花鼓戍癖,被族中长者斥逐出走,参师沔阳艺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鉴于花鼓艺术行"-3缺乏,改工丑角,勤学苦练,为观众所喜爱,称其为"贺派"。他的门派皆工丑,侧重于【丑四平】,【圻水腔】和专用小调。以此看来,"四大门头乃沔阳花鼓之祖,"汪家门头"乃"四大门头"之首,可见花鼓戏沔阳化,花鼓戏源于沔阳。
  据《沔阳县志》记载,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州一带.据《沔阳州志》特大水灾纪实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间,花鼓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艺人们沿门或划地为台演唱,被称之为"沿门花鼓"或"地花鼓",也有由一人背着木凳,挂上锣鼓边敲边唱的"架子花鼓"。这是沔阳花鼓的雏形。道光年间,艺人三、五组班,利用农闲,在方桌或肉案子拼凑的台上演唱,人们称为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
  后来出现了常年戏班,演出场地由平台转为四根竿的舞台,继而升为用六根竿搭起的"阳台"或台上扎彩的"辉台"演员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发展到有须生、正旦、老生等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伴之以锣鼓。至此,沔阳花鼓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
  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源于沔阳的民歌、小曲、渔鼓、道情,也吸收了汉剧、汉滩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调和曲牌,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一百多种小调。群众喜爱的“高腔”、“悲腔”就是由流行于毛嘴、郑场一带的薅草歌、硪歌、薅草悲调、渔鼓调、歌腔皮影等民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花鼓戏原有传统剧目176个,其中本子戏18个、折子戏158个。现有移植剧目75 个,其中大型剧目32个,中型剧目2个,小型剧目40个.
    从清道光年间起,沔阳相继形成了汪(汪春保〉、黄(黄二生)、史〈史旺)、贺〈贺霞林,住地今属监利县)四大花鼓流派,他们广收门徒,以各自独特的表演艺术相传,造就了不少知名艺人。
    民国6 年(1917 年) ,花鼓戏首次壁上汉口共和升平楼演出,轰动江城,演员谢春城被誉为"赛湖北"。民国8年,出现第一代女演员,段风饵、李再安、黄金秀,她们冲破世俗偏见,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丰富了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段凤饵衰演技艺精湛,被群众誉为"真凤凰".相继被冠以艺名的知名艺人还有z杜金庭〈活喜头)、刘义保(翠金花)、赵德新〈赛云霞)、萧作君(活观音)、吴鹤显〈盖三县)、程兰亭(一朵云〉、陈先山(金疙蚤)、张守山(活商林)、胡顺新(胡蝴蝶)、刘伏香(大措毛)
    花鼓戏在民国时期处于自流状态,艺人地位卑微。建国前夕,县内有艺光、光复、复联、联合4个楚剧团兼唱花鼓。1951年,艺光、光复、复联3个剧团流到外县,联合楚剧团成为县花鼓团之前身。
  沔阳花鼓戏由 小调和沔阳方言结合发展而成, 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沔阳邻近各县先后都有大批艺人来沔阳拜师学艺,或有沔阳师傅到江汉各地传艺,解放初沔阳花鼓艺人数量空前,据《荆州花鼓戏志》载,荆州地区1949年前知名花鼓戏艺人579人,其中沔阳(含洪湖)著名艺人多达284人,占全地区艺人总数的一半。当时私人戏班林立,在江汉平原各县城乡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农村巡翅演出。
  以上可以证明花鼓戏源于沔阳,剧种归宗,应该叫沔阳花鼓戏。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沔阳花鼓戏)
      2.沔阳县志
      3.荆州花鼓戏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