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满 鄂 城 □刘敬堂 从武汉乘船顺江东下,约三小时便到依山临水的江南古镇鄂城,这是著名的武昌鱼,又名樊口鳊鱼的产地。鄂城古名武昌,从三国时代孙权在此建都起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鄂城人民鼓足干劲,奋发图强,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使这座古镇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阳春三月,登临西山,鄂城景色,尽收眼底。 放眼西望,处处生机勃勃。横贯樊口湖区的九十里长港犹如玉带,一百多座电力排灌站林立两岸,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里镶着一块块金黄色的油菜田,仿佛色彩鲜艳的锦毯。谁会想到,这就是昔日的烂泥窝芦州畈。当地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歌谣:芦洲畈,大肚汉,十年九不收,发水就讨饭,百里不见人,锅台宿大雁。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下,人们成了大自然的奴隶。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樊口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改造了原有的水系,大自然变成了人民的奴隶。他们在西山脚下,建起了一座能灌能排的大型水闸,利用江水控制梁子湖的水位,天旱时江水灌湖,水大时湖水进江,扩大了十七万亩旱涝保收田,粮食亩产量由原来的三百多斤提高到九百多斤。他们还充分利用水源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深湖养鱼,浅水植藕。畅销市场的杨林湖白莲,就是东沟农民培育出来的。 极目北望,岗陵起伏,用洁白的大理石组成的“开发矿业”四个大字,醒目地镶嵌在山腰的石壁上。这里,炮声隆隆,正在大打矿山之仗。这个县的各级党组织,为了大力支援农业,根据本县的地下资源情况,发动群众办起十二个小矿山。不但满足了本县的需要,还为国家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提供了近百万吨优质矿石。 大洪山铁矿在办矿初期,一百多名贫下中农怀着“开发矿业”的雄心壮志,扛着工具,带着行李和粮食,在一片荒山野岭中安营扎寨,打响了夺矿的战斗。六年来,他们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由办矿初期的两把大锤和三根钢钎,发展到拥有汽车、压风机等设备,年产铁矿石八万吨。 西山东麓,长江之滨,只见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高炉,昂然矗立;板车往来如梭,一片繁忙景象。这里就是新兴的鄂城工业区。县委根据“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因地制宜兴办了钢铁、炼铜、化肥、农药、水泥、橡胶、塑料、机械等二十多个小型地方工业,拥有几百台机床设备,生产了大批电动机、水泵、脱粒机、变压器、粉碎机等农业机械。地方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机械的步伐。全县已拥有农业机械设备一万多台,输电线路二千多公里,脱粒、灌溉、轧花、米面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旱涝保收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1972年虽然百日大旱,粮食亩产仍然超过《纲要》。 西山南面,是洋澜湖。湖畔的学校、医院、职工宿舍,掩映在杨柳丛中,显示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三国时的吴王避暑宫遗址,已成了劳动人民的娱乐场所,每逢节假日,一批批工人、贫下中农、居民和干部便来这里游览、休息、学习。九曲亭下,笑语喧天,洗墨池旁,歌声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