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姑丈?谁是表舅?谁又是姑奶奶?正月是走亲访友高峰季,总是少不了拜年和亲戚聚会。让不少人,尤其是“80后”、“90后”头疼的是,突然冒出来的七大姑八大姨该怎么称呼,面临“有口难言”的尴尬。 亲戚关系图爆红网络 网友戏称“过年必备” 春节接近尾声,一张名为“中国亲戚关系图表”的图片突然爆红网络,出现不到几天就已被转载几万次。这张图片以分支列图的形式囊括了上下三代以内的亲戚称谓,此外,还为各种称呼配上了人头像,大有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的庞杂壮观之势。“这张图简直就是‘拜年指南’,真是深得我心。”宜昌论坛里有网友感慨:“一到过年,平时不怎么碰面的七大姑八大姨一下子都冒出来了,一一站在你面前,妈妈刚教我挨个儿叫完一遍‘表舅爷’、‘姑奶奶’,不一会儿我又忘记该怎么称呼了,实在尴尬。”“堂表亲不完全以姓氏来划分,父亲的弟兄的孩子是堂亲,父亲的姐妹的孩子以及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亲,这些你们知道吗?”经过随机调查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中,能叫全亲戚称呼的人并不多,而分得清表亲与堂亲的,更是少之又少。 六亲难认 统称“叔叔”“阿姨” 近日,有网站做了一项社会调查:7成以上的年轻人“认不全”亲戚,都用“叔叔”、“阿姨”此类模糊的称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体指向的亲戚称谓。 “中华民族把亲戚关系界定得很细致,要让孩子完全记清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谈到“六亲难认”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情有可原,“即便是在湖北,不同的地方对于同一个称呼可能有不同的指向。‘叔叔’和‘阿姨’这类书面化的称呼简单、好用,而且也错不到哪里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杨行正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南北文化相互融合和渗透,复杂的称呼趋同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我的兄弟姐妹多生活在城里,他们的子女也在城市长大,虽然有许多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对于传统的亲戚称谓却不甚了解,一律叫我‘陶叔叔’,反而是农村的侄子和外甥能明确地叫出‘姑爹’或‘姨爹’来。”家住城区隆康路的陶义征坦言,农村的孩子们在亲戚称谓方面更有数。 对10余名宜昌的年轻人进行了解,农村长大的年轻人多表示,亲戚之间多住在一个村,亲戚称呼总能脱口而出,城市的年轻人则表示各路亲戚的身份“让人摸不着头脑”。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黄柏权认为,农村的社会资源相对有限,遇到修房子、红白喜事等,往往会求助于自家亲戚。“一来二往之间多了联络,要记清楚称谓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亲戚称谓渐趋淡化 为什么年轻人对于亲戚的称呼会渐渐模糊化?三峡宜昌网的网友“sanxia山水”解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不上那些称呼,自然也就为人们所忽略了。” 不少市民表示担忧:现在的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兄弟姐妹越来越少,晚辈中自然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对于独生子女的后代而言,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若独生子女与表堂亲之间都断了来往,那么这些独生子女的“独二代”们又该上哪儿去走亲戚? 杨行正直言,如今中国传统的亲戚称谓渐趋衰竭,如果不加以维护,并不排除会有消亡的可能,“称谓用得少了,自然也就陌生了。” 称谓背后是文化 中华传统还需传承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长年在外求学打拼,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与亲戚的交流少了,即便以前知道怎么称呼的,也渐渐淡忘了。”枝江百里洲的曾玲坦承。 黄柏权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传统的亲戚称谓是中国传统伦理关系的外在表现与文化符号,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卑有序的传统理念,因此这些称谓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家每三五年会整理一次家族关系表和通讯录,过年过节时常走动,因此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已在深圳工作5年的长阳人付新梅认为,亲戚称谓的传承需要每个人乃至每个家族付出努力。杨行正也建议,可通过祭祖、修家谱等方式唤起人们对血脉关系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