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野菜·地菜 过去常说,青黄不接,穷人吃野菜度日。无非是野菜又多又不值钱。现在变了,绿色健康深入人心,吃野菜的人渐多,野菜却见少,其身价看涨。 中国有多少野菜?不知谁说得清。 湖北有多少野菜?也不知谁说得清。我所知道的,大致有这么几种,地菜、辣菜、苜芯菜、野泥蒿、小蒜、灰藤菜、马齿苋、野苋菜、香椿芽、地皮菜、雷打菌。 今天说地菜 说到地菜,大家都认识。书上解释说,地菜也叫地米菜,正规学名叫荠菜(荠,音济)。 不知是不是济、地音相近,口语习惯说成了“地”。但是,这种野菜确实是贴着地皮生长的。 开春后,一看到地菜,就想到了田野春风,绵绵春雨。所以,出外采地菜,是很好玩的。一到星期天,几个小学生就相约,去挑地菜吧。我们那时不说挖地菜,只说挑地菜,所谓挑,是用一把小铲子,贴着地皮,铲断地菜的根部,轻轻往上一挑,拿起菜,抖掉泥土黄叶,再装入竹篮。就这么边玩边挑,很快就装满一竹篮。可以炒好几碗。 地菜微苦,纤维特多,要说多么美味可口,那肯定不是的,比较诱人的,是地菜有一股独特的清香。 由于地菜很容易采集,又不怎么好吃,采得多的话吃不完,就可以拿去卖。有时,父亲把自留地里的菜弄去卖,顺便捎带着把我们采的地菜也卖了。 我有一位叔伯祖父,喜欢喝酒,最爱喝汉汾,可能是又便宜又好喝吧。可是,家中条件有限。老人善良,不增加晚辈人的负担。就自力更生,出外采集各种野菜拿去卖,足可维持酒资。如果卖不完,就留着自家人吃,吃不完,就喂猪,猪好像喜欢吃地菜,要是煮熟了给猪吃,那最好。 现在很少有人把地菜当青菜炒了,多半用来包春卷,主要就是取其清香。因家家都包春卷,野生地菜又少,于是就有人种植地菜供应市场。 偶尔有人卖真正的野地菜,还要写个牌子“野的”,买的人就多。 真正的野地菜只在春节前后个把月才可以吃。此后就老了,开花了,不能吃,就在阴历三月初三煮鸡蛋吃,据说可以驱病明目,是否真如此,其实没人在乎。地菜虽有明目之效,但是,隔着一层蛋壳,能把多少有效成份煮进去,大可怀疑。 但是没有关系,这种风俗世代传承了下来了。至少清朝道光年间,武汉就盛行这种习俗。 《汉口竹枝词》中有一首: 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可见,那时的汉口人,也只把这当成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意在饱与香,不在乎驱病与明目。 中国许多民族都有过三月三的习俗。别的地方过三月三,赶街、赶场、唱歌、跳舞。武汉人则用地菜花煮鸡蛋。 我们家每年都要煮一回,接近三月初三,就记起这件事。煮好后,那种清香真是很妙。之后还想吃,也不再煮了,一定要等到明年的三月三。也许这就是一种天然的风俗文化心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