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t老鬼 于 2013-2-21 17:00 编辑
正月初一 早上起来,已经是八点多钟了。昨天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得太晚,所以比平时起来的要晚。刚起来,同事就打来电话,说他开车,和我们一起回去,但要迟一点走。同事的车可以坐八、九个人,车上不拥挤。 10点钟我们准时从仙桃出发。路上的车还真多,几乎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车是一辆接着一辆在路上奔驰。 年前的雪化了,太阳也露出了脸。走到张沟就开始堵车,但堵的时间不长。但到了郭河,车就走不动了,一堵就是一个多小时。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那时初一是不出远门的。 按照传统的习俗,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亲友。所以那时候年初一大家主要是在村里转悠。一个湾子里几乎都是亲戚,有直接亲戚,有间接亲戚,大家都是互相走动拜年,先亲后疏,把整个村子都跑一遍。那时候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是没有压岁钱,因为那时农村都很穷。农民在集体劳动一年,年底如果有个几十元的收入,那可以算是大款了。拜年时,小孩子们得到的奖赏一般是几个“斤果”和 “麻花”。 年初一,其实是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光。村里同龄的小孩多且男孩子多。我们最大的兴趣就是“抢鞭”。因为那时农村很穷,小孩子都没有钱去买,于是大家在年初一都很早就起来,结伴去抢鞭。我们那时一般在两三点钟就起来,三五成群,并且有不同的班子,只要听到哪里有鞭响,大家就纷纷从不同的方向迅速跑去,等别人把鞭放到一半时,我们就蜂拥而上,有的用脚踩,有的用木棍打,当燃放的鞭炮熄火后,大家就就开始抢了。这时,放鞭的东道主一般是不会说什么的,他们看着抢鞭的小孩,只是站在傍边笑一笑。在没有人放鞭的时候,我们就在村里挨家挨户走,看到谁家门口有鞭屑就在鞭屑寻找没有炸过的鞭。往往一个早晨,我们的收获颇丰,每个小孩荷包里都装的鼓鼓的,等吃过早饭,大家就拿出战利品,集中到某户人家门前开始放鞭。大家一手拿根点燃的香,一手从荷包了摸出一个鞭,点上鞭引,眼看着就要炸了,往空中一抛,鞭就在空中爆响。机会好的时候,会抢到一两个大的炮竹。放炮竹时,我们也玩出很多花样。把炮竹身子埋在土里,点燃鞭引后,嘭的一声,土花四溅;有时把炮竹点燃后,我们给他盖上一个碗,嘭的一声过后,碗飞上天空。我们就欢呼雀跃。抢鞭,有时候风险也很大,记得有一年,我抢到小半架鞭,谁知道火还没有熄,在我手里炸开了,炸得手去了一层皮。 那时过年,好像下雪的时间比较多,不知道是1973年,还是1972年,雪下到地上有半米多深,门前洲河结了很厚的冰,我们听大人们说过,下雪天好赶兔子。于是我们几个小家伙就跑到门前田地里疯跑,说是寻找野兔。兔子没有寻到,就到洲河里滑冰,洲河结的冰厚厚的,我们在上面跳,在上面跑。我们几个从家门前一直滑到我们学校门前,大约有2公里。 过去过年有很多的年味。以后慢慢说。 平时一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堵车,花了将近两小时,不过到达通海口时正好是中午12点。因为年前岳父去世,今年算热清香,所以年初一是一定要去烧清香的。说起烧清香,其实在仙桃这个地方,风俗还是有很多不同。在仙桃城区,烧清香,好像一般都是在腊月三十下午,亲朋好友带上几根粗大的高香和菊花蓝、鞭,到亡者遗像前磕头,放鞭、摆花。这些仪式做完后就结束了。但在我们西南片,烧清香都是在年初一,磕头,放鞭、摆花过后,客人一定要留下来过早的,过早主要是吃九个碟子的卤菜。至亲的人,就留下来打牌,晚上还要按照请客的标准招待客人。 与我们同时到达的还有武汉来的几个亲戚,特别是来了两个90后的小青年,他们是第一次到乡镇来,更不要说到农村去了。一起过早,舅兄把九个碟子的卤菜端上桌,有荤卤:牛肉、顺风(就是猪耳朵)、提花(猪腿子)、猪肚和猪肠、鸡子;素卤有:千张、豆腐、海带、藕。热菜是炒菜薹和藕丝;主食是糖水糍粑。舅兄家的卤菜卤得真有特色,金黄、香脆、咸淡适中。武汉两个小伙子与我们一起喝酒,一起吃卤菜,吃的他们是赞不绝口。酒喝过后,便是吃面条。面条吃到一半,按照我们那里风俗,便是往面汤里加炒米。加的炒米一定要是糯炒米。武汉两小伙子刚开始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当他们吃了面汤加炒米后,不禁发出感慨,这么好的美食就这么简单啊。后来又用寡面汤吃了一碗炒米。 过完早,便号起来打牌。其实亲戚们在一起打牌,虽然是杀家麻雀,但也是不好安排的。有的要打大,有的要打小。要打大的说打50一铳,说打小的5元一铳。僵持很久,统一下来,10元一铳,可以上增资。其实10元一铳,对我来说算是很大的了,输赢也在千元。要打大的,他们另寻队伍去了。 其实,现在过年,就是走亲戚、打牌、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