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秦巴文化):宫廷灯会 送瘟神 代表地区:十堰、神农架 十堰人特重视元宵节,要举行玩灯会,比如舞龙、玩狮子、划彩莲船、舞蚌壳、踩高跷等。其中以十堰房县的“火龙”灯会最出名。元宵节期间,房县东西南北四条街和东西北三个“关”和南门每个地方各出一条龙,分为固定八色,先在正月十二巡游,然后在正月十四至十六,每晚由赤膊男子舞灯,各地百姓用“花子”(一种喷出礼花火焰的手持焰火)烧龙,晚上远看,犹如龙在火海游。正月十七日收灯,所有的龙灯都要烧掉。据说房县“火龙”灯有整套规矩,是从庐陵王宫中传下来的,千年以前房县是唐朝皇帝李显曾经的流放地(时称庐陵王)。除了龙灯,还有各种排灯、彩船、花鼓、皮影、高跷、秧歌、舞狮、竹马、节节高等民间艺术形式。 在十堰和神农架地区,玩灯者还会挨家挨户拜年。农户普遍认为灯能扫邪气,避瘟疫,所以都极其欢迎狮子龙灯采莲船进门。春节过毕,传统习惯要烧掉龙灯彩船,蚌壳等娱乐用具,谓之“倒灯”,意在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另外在神农架和房县,元宵节当天天快摸黑时,山村农民家家户户在住宅四周燃烧干柴烈火,迎着冲天火光放鞭炮,谓之赶“毛狗”(毛狗即狡猾多端的狐狸)。农家还习惯蒸12个馒头,闰月年份蒸13个做上记号,依次摆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视馒头水汽多少来预料来年相对应月份的旱涝情况。 鄂西南(土家文化):耍毛狗炸春卷 代表地区:恩施、宜昌 宜昌素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也就是腊月三十家里的火要旺,年才不敢进来;正月十五的灯要多,那样才是好年份。宜昌人在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这带有荆沙风俗;还会有人蒸毛谷团,这是地方特色;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吃,以预祝一年的工作圆满、生活顺利。 而在恩施土家地区,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这是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这个活动实际上从白天就开始准备了,邻近几家的孩子们用手腕粗细的木棍、树枝、玉米秆和竹子找一片开阔的地方搭起一个很大的圆锥形“毛狗棚”。到了天将黑的时候,这几家的大人小孩们都会带着大量的鞭炮、烟花聚到这个“毛狗棚”边上,等人到齐后,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开始点燃这个“毛狗棚”。这时候,大家就不断地燃放烟花,往篝火里面扔鞭炮。年轻人和小孩子在附近跑来跑去,嘴里大声地“耍”(喊):“正月十五耍毛狗,耍到河那边的灶门口。”期待这样能将以前为害乡里的豺狼等动物赶到很远的地方去。(长江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