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3-2-28 02:0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韩毅峰 于 2013-2-28 02:19 编辑
蕴玉山辉 发表于 2013-2-27 21:43 啥遭遇啊? 就是最终没有被北大所接受,按照当时新概念一等奖获得者的资格来说,是可以被破格录取的,进中文系,进行深造。这对于那个年代的读书学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所以韩寒更加愤世嫉俗,厌恶社会的丑恶庸俗,也因此他写的文章一直不被认为是“正统文化”,反而离经判道,颇受争议。影响了当时一代年轻人,可称之为“寒流”,我认为这仍然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种迷失,“遭遇”同时也是文化迷失的一种隐喻。没有“正名”的作家,或多或少也会受人以柄而被攻击,比如说震惊文坛的“方舟子打假“事件,我会有时间写《寒流》二,当然2004年写的《寒流》是我作为一名在校读书的学生而表达的感慨,那时候也预言不了最近的“方舟子打假”事件给韩寒带来的又一遭遇。而现在准备写《寒流》二,我则是以一名社会人的感想去看待的,时隔九年,在看待事物的层面上,差距非常大。这也是我把旧作贴出来的原因。如果我没想到写《寒流》二,也不会把2004年的《寒流》拿出来。我称之为“二不既出,一独孤没”,二如果不写出来,一就不会独存,只有任它独自孤身沉没。有点像忠贞的情侣篇章一样,呵呵!也算是再续前缘吧。其实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共存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