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源头的“摇篮”今昔 仰望雄伟增高的丹江口大坝,我的思绪,断然回到了因南水北调丹江口城区学校更名换姓过往忆昔的路途中了。 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伟人设想的引水入京、津的蓝图,在汉水丹江口右岸九龙沟口右侧的山顶上炸响了开工礼炮,开山的炮令,这一笔浓墨重彩的素描,把十万大军紧紧的汇聚。老均州城欲沉水底,面临搬迁,娃子们的入学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更加上,十万大军中有技术的技工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丹江口,他们携儿带女,孩子们入学就读迫在眉睫;那些搬石头垒围堰的小伙儿们和挑土的“铁姑娘”们,有时,也会在圆月下聚集品着甜蜜,肚中的宝宝弹跳,要念书,学校在哪儿?准父母们的心里都发急!当时,孩子们上学的事儿,一时间成了修建丹江口大坝重要的课题。那时,右岸蔡湾小学不是完全小学,“三年级毕业”后就会被送到“完全”小学。故此,父母为了使儿子能识更多的字,就把我送到离家二十里外的均县青山港所辖属的安乐河完全小学就读。不知他们从哪儿,听到了刚搬迁左岸城区的“二小”,曾是均州城文状元的摇篮,便费尽心机,于一九五九年过完新年后,就把我从安乐河小学给扔到左岸“二小”的校院内。这所小学正在兴建中,她位于“沙陀营”,学校的顺序按啥子编排?脑筋中真有点儿云天雾地。 后来慢慢得知:截流汉水修建丹江口大坝是丹江口枢纽管理局挑大梁,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叫“丹江口工区”。为了使娃了们有书读,丹江口工区自己新建的位于现今大坝二路的一所小学,命名为“丹江口工区第一完全小学”,从老均州城关搬迁到丹江口落户的那所小学,命名为“丹江口工区第二完全小学”,专门为丹江口枢纽管理局干部、职工子弟所建的小学,命名为“丹江口工区第三完全小学”,原来的太山庙小学,排名为“丹江口工区第四完全小学”,所处在丹江口工区城关镇张家营地盘上的小学,排名为“丹江口工区第五完全小学”,丹江口工区左岸所管辖的丹江公社“同兴”大队小学,排名为“丹江口工区第六完全小学”,丹江公社社厅再向东,约五六里的“联丰”大队小学,排名为“丹江口工区第七完全小学”,丹江口工区右岸所管辖的蔡湾公社原为“利众”大队小学,搬迁撂到“老农会”背后的那所小学,排名为“丹江口工区第八完全小学”。因这几所小学没有“复式班”,且都有一、二、三、四、五、六个年级,故此,统统冠名为“完全”小学。 随着丹江大坝宏伟建设篮图的实现,大量的机械需要维修,技术工人迅速增多,丹江口柜纽管理局又在“跃进门”左侧增建一个配套机修的大厂,丹管局“修配厂”应运而生。“修配厂”家属区职工住房相继搭建而成,孩子们要进学堂,丹江口工区便利用肖家沟的黄土高坡,叠层建成教室。那个时代,“实验”二字,穿越入国刚冒出芽芽,丹江口工区已有“八所完全小学”,“第九完全小学”没有续排,结果,“丹江口工区实验小学”便在肖家沟光荣诞生了。由老均州城落户到左岸金岗山下的“均县第一中学”,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派上了用场,“文革”的浪潮将“一中”更名为“丹江口工区前进中学”,一直“前进”到丹江右岸蔡湾公社苌湾大队四小队与马湾大队三小队接壤的山凹中。 真如俗语所言的那样,计划没有变化快。“丹江口工区”自己在心中考虑:“部”大于“局”,“部”更大于区,这么多完全小学,要用“部”才能行施对“完全小学”管理权。当时,见供养十万大军口粮的“打米厂”,左下边有片空地,就决定在这里建设个“校本部”。“校本部”正在飞速的筑建中!丹江口工区这么小学生、六年级毕业后要上初中啊!于是,在“校本部“这块润土上,“红旗”正上升,“丹江口工区红旗中学”诞生了!位于“丹江口工区”丹江公社的第六、第七两所完全小学升级为丹江公社中学了,位于蔡湾公社的第八完全小学升级为蔡湾公社中学了。 地方上的孩子们有中学上了,丹江口枢纽管理局的孩子们,都到哪儿去上中学呢?当年的丹江口枢纽管理局领导高瞻远瞩,就在“丹江口工区第三完全小学“的校址,扩建教室。一九六0年秋,名正言顺的“丹江工地中学”也应运时生了。我从“二小”五年级班主任白相华老师的身边,扑到了“三小”六年级班主任黄汉英老师的怀抱。这两位不是生母,如同生母的老师,今生,今世永不忘怀!一九六0年上学期,在“三小”六年级小学毕业后,直截升初中,我便成了“丹江工地中学”第一届初中学生。 “ 丹江工地中学”,第一届仅只招生两个班,我被编排在“二”班。父母们在丹江口枢纽管理局工作的同学们,吃住都在自己的家里,距离学校远的男、女生及农村娃儿,吃、住均在校院内。那两栋位于学校右边半山坡上,工人们遗留下的食宿干打垒土草房,是男生们的寝室,学校食堂门前,左右两栋红砖瓦房是女生的寝室。一九六二年下学期,“丹江工地中学”搬到了位于大坝二路的丹江口工区小学“校本部”,即丹江口工区第一完全小学校院内,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一个院内的三个教学基地。二0一一年,那被扒掉的“老教室”就是我初中成长的摇篮,在教室被拆除的那几个日日夜夜,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一定会来到现场,让心中的浪花自由涌动!大约是一九六五年,“丹江工地中学”三次搬家后,才定格在现在的位置,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文体设施及那宽阔的操场,多么令人神往啊!但我竟然没能享受到,命运啊,对我真的太有点儿刻薄了! 山河可以更新,历史是不能改变的。 “丹江口工区第一完全小学”搬进了“校本部”和“丹江工地中学”,当时,真可谓是“三校”融成一个校院。“丹江工地中学”迁校后,“校本部”的名字渐渐逝去,“第一完全小学”内的小学生渐渐地被周边的其它小学给吸引走了。“丹江口市大坝中学”的牌子在校门口光闪闪的挂起,入校的没有了小学的娃子,全是靓丽的中学生。什么样的名姓都是可以改写的,但自古传今的老祖宗赐的地名,最终一定会还原的。因为那地名叫徐家沟,“丹江口工区第三完全小学”还原叫徐家沟小学;因那里曾有一座太山古庙,“丹江口工区第四完全小学”还原叫太山庙小学;因那里曾是张家的营盘,“丹江口工区第五完全小学”还原叫张家营小学;因那里计姓人聚,山和沟是计家的,“丹江口工区第六完全小学”还原叫计家沟小学,那里太荒凉、偏僻,又因山地被汉江河水淹没,人源外迁、内靠,孩子们上学便都进入了“化肥厂”对面山顶上的“羊山小学”;因那里实名真景是茅腊坪,“丹江口工区第七完全小学”还原叫茅腊坪小学;因那里曾有两棵千年古柏,因修丹江大坝南水北调,又恰逢“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古柏没有合理保护而惨死,但地名因千年古柏叫柏树岭,“丹江口工区第八完全小学”还原叫柏树岭小学;因那里叫肖家沟,“丹江口工区实验小学”,还原更名叫肖家沟小学,“实验”这个美名,无尝地加封到了“丹江口工区第二完全小学”的头上了。 老均州城中的“均县一中”,曾盛名鼎沸,南水北调落户到丹江口市城区,虽“前进”到右岸,但不久,“前进中学”就复名为“均县一中”——“丹江口一中”。“均县师范学校”被沉入汉江河水中后,从“龙口”搬迁入城到“前进中学”后,“丹江口一中”才重回到井岗山下的旧址。这所“前进”中学,更名为“丹江口市师范学校”,因“初级师范学校”埋名,“四中”便在这里露出了靓丽的面容。多年后的2012年,“丹江口一中”与对面相望的我们的母校“丹江工地中学”已血脉相融为一体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丹江口市人,丹江大坝右岸凤凰山下被沉没于水底的王家老屋,是我们王家人老六辈居住近二百年的老宅。蔡湾中学虽和安乐河中学合并,但安乐河中学的前生是安乐河小学,我的启蒙老师接近九十仍健康,安乐河中学,她是我的母校;现今的丹江口市实验小学、徐家沟小学、丹江工地中学,她们都是我的母校!这多年来,这么多的母亲,给予了我无尽的母爱;这多的母亲,给我喂养了母乳;这多的母亲,给了我人生的力量;这多的母亲,给了我奋进的勇气和毅力;这多的母亲,都共同地给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多的母亲啊,她们又养育并培养了无以记数的儿子、女儿,真可谓桃梨满天下啊! 有儿才知慈母恩啊!今生今世,不管我的生命游走到哪儿,我都不会忘却南水北调这源头的养育地!我都不会忘记母亲们对我的养育恩! (叙述有误的地方,恭请诸位斧正,深表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