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招工难”的逆向思考 前几天参加一次婚宴,席间遇到了几位在邻县乡镇和村里当干部的朋友,当问到年假期间“玩”得还开心时,没想到他们都大倒苦水!原因是县里、乡里下达了为企业招工的任务,完不成的不是被罚款就是被没收上千元“保证金”。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村不得不花数千元雇“工托”到企业里滥竽充数,应付考核。 笔者就此联想到这样两件事:一是今年春节前夕,从新闻中可以看到潮水般的在外务工人员餐风宿露往家赶,一路艰辛不说,有的还遇上了交通事故。再就是去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严重。如果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寻找根源的话,恐怕都与农民工远走他乡打工有关。央视荧屏上一些在外务工人员由于工作任务重、请假难、往返费用高等原因,甚至几年都难得与父母、子女团聚的镜头,真的是让人心酸不止。由此可见,能够在家乡谋一份工作,无论是对打工者个人,还是对家庭、子女,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可为何会出现“招工难”呢?为何最讲实惠的农民朋友会放着家门口的企业不去,反而背井离乡、抛妻撇子到外面去打工呢?这里面恐怕还有这样几种原因: 首先,配套服务跟不上,让新生代农民工望而却步。时下,有些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大建工厂乐此不疲,但对企业周边的服务和配套,却普遍是“慢半拍”。前不久,朋友的孩子到某县开发区打工,只干了两个多月就不辞而别。当问他是什么原因时,他说既不是嫌工资低,也不是嫌伙食差,而是这个厂四周没有一个理发店、商场、餐馆等“可玩”的地方,就连充个电话费都要打的到县城中心,而来回光打的费就得30多元!试想,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那些90后、00后们,怎么能安心下来! 其次,有些领导干部确实低估了本土农民的“幸福观”。因工作关系,笔者常听有些干部在与客商洽谈项目时说“我们那里用工成本低”、“工人好招”。似乎当地农民工都是听吆喝、不讲价钱的“老黄牛”。还有的至今还在迷信靠发文件、下指令招工。这种把农民当愚民的做法,现在被不少青年农民反感——越是政府叫去打工的企业,农民越是不愿意去,或者去了也是应付。 第三,企业管理者的用人理念明显滞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不但工资高、企业文化氛围浓,有的还组织员工旅游、提供夫妻房、享有法定假期、开办打工子弟学校等,而我们有些企业,一班要上12个小时甚至更长;有的“几金一险”还不买;还有的一个月只准休息一、两天!试想,这样的管理,对本来就没多少经济负担概念、本身又就想通过打工活得更像城里人、更有尊严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想让其安心扎根,谈何容易!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谋求的不再是温饱,而是精神上更多的满足。媒体前天报道浙江一企业每年在节后新工人进厂时,都要组织企业干部到大门口列队躬身迎候新工人上班。这个将员工尊严放在很高位置的企业,不但老员工流失率非常低,而且他们还从家乡主动带来了不少新员工。浙江这家企业的做法应该对那些还在为招工发愁的企业家们,有所启发,因为,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衣食父母。善待员工、留住员工是企业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因为如果没有了工人,还哪能谈得上效益! 因而,面对“招工难”,企业少一点无奈和依赖,不妨从自身查找留不住工人的原因,进而去改善用工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增强企业吸引力。而地方政府也应少一点行政指令,多一点科学谋划,拿出措施帮助企业提升用工环境,规范用工秩序,真正发挥服务企业,善待民生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