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4-8-18 21:30 编辑
长寿彭祖开创古老彭氏 北宋忠臣“十策”传承后世
【今志】
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彭姓人口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此三省的彭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
黄石彭氏后人均为北宋大臣彭汝砺之后。他被降为江州(今九江)知府,到任数月之后去世,葬于阳新县木港镇木瓜园。随后他的子孙一部分定居在阳新木港,另一部分则迁至大冶茗山一带。
目前黄石地区的彭氏后人大约有3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大冶茗山、阳新王英一带,大冶城关附近及阳新三溪等地也有部分彭氏后人。
姓氏起源
彭氏得姓始祖为篯铿
据《元和姓纂》等书记载,黄帝六世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第三子名篯,字铿,受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建大彭氏国,以彭城为都。后人称篯铿为彭祖。此支为彭姓正宗。另外还有出自妘姓、出自有商和出自汉后其他族改姓等说法。
彭祖为彭氏后人公认的得姓始祖。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他的子孙就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
姓氏之旅
红色历史的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阳新县的西大门王英镇团林村,亦为彭氏宗祠旧址。这里曾被称为国和乡,顺着公路再往前走便是咸宁了。宗祠整体坐南朝北,南靠连绵的青山,北临清澈的国和河与彭姓村庄,地势较高,一山一水皆有灵气。
这是一块红色圣地。彭氏宗祠曾作为彭德怀元帅的招兵站,也创建了地下制衣厂、枪炮厂;彭方复将军也曾在这里训练新兵,有才区(11区)苏维埃政府在这里同时成立。浸润着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历史,是彭氏宗祠永远的骄傲。
然而,古老的彭氏宗祠已经看不到了。新建的彭氏宗祠大门由连续三个牌楼门罩组成,分别是正门和两边侧门,中间正门门楼最高大。每面牌楼门罩墙体均绘有彩画人物故事,正门上方端写着“彭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石门联雕有“渔、樵、耕、读”图案,门联之下是一对石狮子斜雕在大门左右两上角,各具形态。大门前的抱鼓石,雕绘有花草卷云纹,端庄大气。大门平时不打开,一般由两个小侧门进出。祠堂里用木栅栏围着的大厅,为滚龙硬山屋顶,两端山墙墀头的装饰层次多达五层,从人物、瑞器、花草到倒爬狮,都采用了现代科技工艺彩绘,鲜活动人。
彭姓出自彭城黄帝之后
彭氏宗祠里供奉着两尊神像。一尊为得姓始祖彭祖。
彭氏的源头在彭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彭城也就是如今的徐州,是江苏省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早在夏禹治水时,即为九州之一,并且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是帝王之都,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彭姓跟彭城一样历史悠久。
彭祖,也就是篯铿,是一个有着仙风道骨而祥和的老人,由于当时受封于大彭,建立了大彭氏国,以彭城为都,后人便以彭城中的“彭”为姓,称篯铿为彭祖。传说他是一位长寿之人,活了800余岁。据说这是因为篯铿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
商末时,大彭氏失国,此时已有彭姓人迁居河南南阳一带,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为大夫,是为彭姓徙居湖南、湖北的开始。如今,彭姓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
北宋改革忠臣创“十策堂”
宗祠里神像上方有一块牌匾,苍劲有力地写着“十策堂”三个大字。“十策堂”的由来则与另一尊神像彭汝砺有关。
北宋年间,彭汝砺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期间,彭汝砺提出了“正己、任人、守令、理财、养民、赈救、兴事、变法、青苗、盐事”等十件事,指陈利害,多是当时朝中大臣所不便说的。也因为他的直言,他曾“三上三下”,最后因被人弹劾,降为江州(今九江)知府。
被降后的彭汝砺郁郁不得志,满腔的抱负无施展之处,到任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享年54岁。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召他入京准备第四次提拔他的圣旨已经在来江州的路上了,可他却再也等不到了。
彭汝砺死后,子孙为他选择了一处风水之地——阳新县木港镇木瓜园安葬他。随后,一部分子孙定居在阳新木港,另一部分则迁至大冶茗山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