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序
跟普通话相比,方言都属于土老帽儿,但也有雅俗之分。俗的不可偏废,正所谓入乡随俗,你要是听不懂、说不会,讨杯水喝都难。雅的更可以提升,成为全国人民都接受的流行语。比如赵本山小品里面的很多词,都忽悠成经典了。《辞海》里每年都要增加数百个词,一部分来源于网络,你看“秒杀”二字,用来用去也熟了,年轻人用,老人也用。另外一部分,就是这些土老帽儿转了正。
很多人说,沔阳方言跟普通话最接近,这是吹牛。真要是“板土罐子”,神仙也听不懂。但有些是听得懂的,就是那些成了气的词,比如“打老豆腐”、“上桌四把刀”、“饱老鸹走了饿老鸹来”、“掉不尽的底子玩不尽的味”等等。我觉得,它们比普通话精彩多了,已经成熟了,可在百度里就是搜不到的,没有。没有的原因,不是不成熟,是没推广。推广好了,也可以遵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规律,将它们一一转正,丰富我中华民族的词库,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你看现如今的小说,简直读不下去,什么原因?语言不过关!作家不深入群众,关在屋里造车,语言干巴巴的,情节再怎么对头,也没用。这样的东西,想跟诺贝尔结亲,没可能。
论坛里有人说,要把沔阳话申请为文化遗产,因为它太有意思了。这不现实,要申请全国都申请,那不乱套了?在北京人眼里,全中国的话都是土话,很土很土,土得掉渣儿,沔阳话更加不值一提。我想,如果陈友谅称帝的时间长点儿,沔城当几天皇城,那就难说了
1、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密号“清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教化众生的导师,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教徒一天到晚念叨他,无非是表明自己死心塌地地皈依他,跟我们当年喊“万岁”是一个道理。
不过,沔阳的佛教徒并不多,但喊“阿弥陀佛”的人比比皆是,也不管它是什么含义了。好事念一声“阿弥陀佛”,坏事也念一声“阿弥陀佛”;有惊无险念一声“阿弥陀佛”,幸灾乐祸也念一声“阿弥陀佛”。其实佛教中“阿弥陀佛”的“阿”应该念a,沔阳人念的是e,所以两者不是一个意思。
2、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为君子能固守困窘,小人在困窘的状态下则会胡作非为。重庆要员文强也是这么说的:“长时间不提拔,心里不平衡,所以我犯罪了。”可见人的胡作非为跟穷不穷关系不大,多半跟操守有关。比如张难先,蒋先生得知他十分落魄,好意聘他为总统府顾问,享受特级上将的一切待遇,他不干,把聘书退了。
沔阳人说的“穷斯滥矣”不是这意思,是说穷得不能再穷了。可能是望文生义吧,但很好理解,一字不识的老太太都能明白。
3、吃老米饭
老米饭一词,可以上溯到汉唐宋元,尤以明清为盛,朝野上下都不陌生,说明穷困一直缠绕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老米饭当然就是老米做的饭了。老米即陈米,源于官府的粮仓。经年累月的储存,使米麦颜色变暗发红,精华尽失,腐朽不堪。别说营养,口感也很差。只要家里还能揭开锅的,都不会吃这些玩意儿。但对穷人来说,有吃的总比饿死好。不仅普通百姓要以之果腹养命,侥幸升官发财的也不忘本,偶尔做做秀,类似于忆苦思甜。
现在说的老米饭其实不是一码事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就失业,窝在家里吃的是老人的饭,花的是老人的钱,人称“吃老米饭”。这类人有个名字,叫“啃老族”。另外,女儿在家招赘、光啃老本不事农商也称“吃老米饭”,后者还有个戏称,叫“丁丁吃尾巴——自吃自”。
沔阳还有一种饭,叫“硬米饭”,是指家里老了人,请亲戚六眷和生前好友吃的那餐饭。这个容易跟老米饭混淆。不过“吃软饭”是不会搞错的,国际统一标准:靠女人吃饭。
4、啃青石板
沔城是千年州府之地,自然滋养了一帮闲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既无山又无水,只有满街的青石板,怎么办?啃青石板!沔城啃青石板的可多了,还实行世袭制,代代相传。他们一不做工,二不种地,三不经商,但吃喝不愁,油水充足,真是鸡有鸡路鸭有鸭路。一种人代收钱粮,称为“清书”,相当于税收征管员;一种人包揽诉讼,吃了原告吃被告,相当于律师;一种人管理祠堂,为宗族服务,相当于秘书长。
这些人毕竟还干点事,要丈量土地,要写状纸,要跑腿,说起来也算是劳有所得。有一年上面打算废除清书,一百多户人家丢了衣食饭碗,吓得嚎啕大哭,后来这事不了了之。当今“混班子的”就轻松多了,只管开房打牌,自有人把钱送上门来。做工程的、修马路的、卖啤酒的都得按比例提成,管你赚不赚钱,我这儿的一个子儿都不能少。牛皮到这种地步,不知当年那些啃青石板的作何想。
5、打低把式
把式一词,在传统武术语境中有经典解释。《习武序》曰:“把者,握也,抄也;式,因力而致拳。”这一观点和明代军事家唐顺之在《五编》中的阐述是一脉相承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把式从未被赋予过积极意义,诸如耍把式、嘴把式、假把式、傻把式之类。
武术之外的把式出现在拉车、攀冰或者攀岩等活动中,这里说的是车把式。上坡时,人头高颈旺,车把朝天,打的是高把式;下坡时,人低头垂脑,车把向下,打的是低把式。低把式是示弱的一种表示。正所谓“人在廊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生存,面对强势之人,须得逆来顺受,方可安身立命。
昔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得成正果;今有杨佳怒杀上海警察,认罪伏法。正反两例,足以说明打低把式的好处。公平正义的缺失,让弱势群体于无奈中习惯了打低把式,活着是第一要义,受点气吃点亏,小儿科是也。
6、坐冷板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范文澜先生的自题联。干任何事都需要“冷板凳精神”,治学尤甚,一要态度严谨,二要耐得住寂寞。记住,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
这里并不是要空谈当“坐家”的问题,而是要说说坐冷板凳的窘相。乡人所谓坐冷板凳,其实是遭到冷遇的意思。进了门烟不烟茶不茶,说起话来热一句冷一句,你说声走他也不留,就当没你这么个人。有这种经历的人很多。尤其是谈女朋友的,死皮赖脸地上人家门,没话找话,可人家爱理不理,真个是热脸挨上个冷屁股,走时还自己给脸,说不要送不要送,其实人家根本没送。
官场上也有坐冷板凳的,授你个闲职,半点权力都不给。好事轮不到你,得罪人的事派你去。来不来上班无所谓,有你不多没你不少。好在大小是个官,在外有面子,比靠边站的强多了。
7、打老豆腐
《故都食物百咏》这样咏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已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老豆腐不是豆腐脑。豆腐脑是属于速成的,老豆腐却很有讲究,它们的区别在于:豆腐脑一般都是放些酱油水,老豆腐则要放好几味材料;豆腐脑细腻、鲜嫩,老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食之香气扑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
不过,这里的“打老豆腐”不是谈做豆腐的工艺,而是介绍一种生活习惯。打扑克牌“斗地主”时,有人很冲动,没有大牌也抢地主当,有人则很谨慎,即使大小王、四个二在握,也不轻易抓牌。旁边要是有看牌的,肯定拍拍这位的肩膀说:“伙计,豆腐打得很老哦!”
打老豆腐,意即不打无把握之仗。按理,做豆腐应该是越嫩越好,但老豆腐也有老豆腐的味道。做事就要打老豆腐,越稳越好。
8、摸牛屁眼
摸牛屁眼就是放牛。乡人教训不爱读书的小儿,都这么说:“你这个熊样,长大了只能摸牛屁眼。”一般情况下,摸牛屁眼的都没出息。不过,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群人中也出过大人物。
朱元璋就是。传说他跟汤和哥几个放牛,一时冲动,把水牛做了烧烤,好一顿美餐。吃完傻了眼,怎么跟财主交代呢?他冒了个险,把牛尾巴塞进石头缝里,谎称水牛钻洞了,财主闻讯来拉,牛尾巴生了根似的,一动不动,地下还传来水牛的“哞哞”声。这也难怪,朱元璋有神仙帮忙,财主在跟神仙拔河呢!不过,在朱元璋心里,摸牛屁眼到底不是件光彩事,为了掩盖历史,后来,他把一起放牛的伙伴都杀了。
杨显东也是。他是长埫口何帮村人,摸牛屁眼摸到十二岁,勉强上学,后来却成了留美双料博士,国际知名的棉花专家,还当过农业部副部长呢!
9.忽日本人
大和民族很小,大汉民族很大,可大和民族偏偏做出了以小欺大的事。据说忽必烈曾经对日本动过脑筋,两次远征,都因遭遇台风,搞得死人翻船全军覆没。那以后,日本就看穿了中国的黄疸,开始打大陆的主意。抗战之初,日本人实行的是“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后来提倡“东亚共荣”,就摆出一副伪善的面孔,尽量不杀人。于是乎,老百姓胆儿变大了。日本人说:“你的,八路的干活?”老百姓就说:“我的,大大的良民!”日本人问八路在哪里,老百姓明知八路往东跑了,偏要往西指。这叫“忽日本人”。
“忽”就是忽悠。日本人滚回老家了,但“忽日本人”的优良传统却继承下来。说声要检查,下面老早就动起来了:看的点要先踩踩,说的话要统一口径,汇报材料要反复审查,这不是把上面当日本人忽吗?上面看不到真相、听不到真话,受苦的终归是老百姓。毛主席有自知之明,曾这样自嘲:“下级忽上级,一级忽一级,一直忽到我毛主席。”
10、熏狗獾子
我们比下一代强点的,是小时候跟野生动物打过交道。印象最深的是熏狗獾子。是熏而不是打,可能因为它很珍贵,毛可制笔,皮可做毛领,油可治疗烫伤,所以能活捉尽量活捉。也可能鉴于它掘土而居、昼伏夜出的习性,才制定守洞待獾之策。
我参与过熏狗獾子的行动。狗獾子都躲在洞里,找到洞就有办法了。捡一堆柴禾架在洞口烧,使劲往洞里扇风,把狗獾子呛个半死。大伙儿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或蹲或跪,等它跑出来,立马网住。要不怎么说人的心眼最坏呢?
可以想象洞里的情景。狗獾子天生是个哑巴,既不会拿动物保护条例出来抗议,也不会哀告或哭泣,甚至连咳嗽都不会,只能死挨,实在挨不过了才冒险突围。这就好比领导训人。人虽然不是哑巴,可在领导面前,哪有开口的份呢?照样只能死挨,头低得夹到裤裆里,活脱脱一副狗獾子的样。要我说,还不如狗獾子。狗獾子熏怕了可以跑,人训怕了敢跑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