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3-3-11 12: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41、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这话是说,走为上计的人没有做好断后的准备,纵然一时躲掉,最终还是无法脱身。出家人跟俗人的形象不一样,离开庙宇换上俗人的衣服也难逃众人眼,因为他还有光头。退一步说,即使他跑脱了,还有庙在,那些师兄弟怎么办?和尚犯事连累寺庙的故事很多,后来不是和尚被集体屠杀,就是庙宇被焚烧。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讲的是一个小和尚的爱情故事,结尾处,明子和英子把船划到芦苇荡里去了。破了色戒,肯定不能继续当和尚,庙里是怎么处理明子的,不得而知。但愿这个寺庙的管理是松散型的,否则明子一定要逃亡。
古代什么事都搞连坐,一人犯法,九族被诛,想起来不寒而栗。即使到了今天,法制仍然不健全,很多地方关人,抓不了当事人,就把当事人的父母亲属抓起来,这叫捉不到獐子捉麂子,多么荒唐!
42、饱老鸹走了饿老鸹来
“饱老鸹走了饿老鸹来,老百姓就怕换届快,集体财产唐僧肉,书记村长是妖怪,一年一换流水席,变本加厉是祸害。”这是前些年流传的一首民谣,现在很少听到了。据说有个支书贪污了,领导要换掉他,群众坚决不同意:“这个蚂蝗饱了,再换一个饿的来,又要咪我们的血!”这样子看,蚂蝗和老鸹是一个类型的。
老鸹即乌鸦,乃不祥之物,听它叫唤一声,要倒霉几年。老百姓把官员中的败类比喻成老鸹,十分贴切。千里做官只为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不能例外。陶渊明之所以能做彭泽县令,主要得益于他叔叔陶夔的引荐和疏通。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并不以隐居为高尚、以求官为低俗,主要是为了生活。他的薪水不错,一天五斗米,还有田租,即使不贪污,三五年也能买房。当时有个叫王秀之的,想在钟山脚下买房隐居,钱不够,去晋平郡做了几年太守,腰包很快鼓了起来。这人说:“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意思是我这个老鸹已经喂饱了,再换个饿的来吧。
43、掉不尽的底子玩不尽的味
这里有两个词,一个是“掉底子”,一个是“玩味”。掉底子就是出乖露丑,走着走着忽然鞋底掉了,哭笑不得。那个尴尬劲儿,不亲历是不知道的。附近有修鞋的,就一只脚颠过去,没有就把另一只也脱了,赤脚回家,像刚从秧田里爬上来似的。玩味,也叫“韵味”,“韵”成了动词。有了钱,穿金戴银,架一副蛤蟆镜到处显摆,就叫韵味。郑场有两个歇后语,一个叫“板车拖稀饭——韵地足(运的粥)”,一个叫“广丁麻子听广播——韵地哭”。后一个俏皮些,反映了广丁同志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之所以把两个词连起来,是因为他们很难分开。通常掉底子的都是玩味的,不玩味也没机会掉底子。老老实实的、“胖头”都撼不出一个屁来的,不可能掉底子。
不过,在这个审丑的年代,玩味的比比皆是,郭敬明老在博客里炫富,还把自己的化妆心得拿来跟女孩子亲切交流。掉底子也不排除故意炒作,明星的真空露底照就很吸引眼球。
44、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儿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再要照顾,鞭长莫及;水泼出去就泼出去了,想要收回,力有不逮。不过,在杯水主义盛行的今天,社会责任感日衰,离婚率渐高,女儿回头的事司空见惯,只有覆水难收貌似真理。
要我说,还是应当提倡婚姻自由。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很顽固,女儿是“菜籽命”,一旦离开家庭,便只能自求多福。娘家拿女儿当客人、外人,夫家也认为她们不是自己人,两边都不认同,说到底就是里外不是人。乡人常把女儿称作“背时佬”,乃是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儿一生下来,注定是“别人的”,以致老人们宁可受媳妇的气,也不好意思跟着女儿享福。
此谚有看水流舟之意,多用于事情无法挽回之时。也可以反过来讲,女儿嫁出去了,就不要管娘家的事;水泼出去了,就不要管盆子里的事。姑嫂是一对冤家,对喜欢管娘家闲事的女儿,嫂子常骂她们为“西太后”,有明显的贬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