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农夫三拳 于 2013-3-12 17:17 编辑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马承钧
原文图片配的是九江庚亮楼,这个图是我加的
春节赴武汉探亲,久闻武昌东去百里便是著名的“百湖之市”兼江南古城鄂州,便抽空前往,聊发思古之幽情。鄂州古称樊国、鄂都、鄂邑,秦置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曾定都于此,设立武昌郡。西晋时置鄂县,隋代并入武昌县,隶属武昌郡。唐、宋、元、明、清五朝均更名武昌 县。1913年改称寿昌县,翌年改称鄂城县。1983年撤县升格为鄂州市。
漫步鄂州,第一印象是水多,处处湖光潋滟、景色旖旎,不辱“百湖之城”美誉;其次是沧桑感,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鄂州城内现存古迹有吴王城旧址、怡亭铭摩崖题刻、文星塔、观音阁、庾亮楼、古寿井、彭楚藩烈士墓等,西山风景区名胜古迹 更是不胜枚举:灵泉寺、吴王离宫、九曲亭、三泉亭、试剑石、洗剑池、郊坛遗址、石门开、菩萨泉、洗墨池……鄂州与历代文人名士结下不解之缘,晋代军事家陶侃,唐诗人李白、李阳冰、元结、元稹、刘禹锡、常建,宋文人苏东坡、苏辙、黄庭坚,元代诗人丁鹤年,明诗人夏琮、何以让和清诗人杨守敬等等均涉足此地,留下大量佳作轶事。据悉,如今鄂州市馆藏珍贵文物已达4768件,其中一级文物79件,珍贵文物总量稳居湖北全省第二位。最近新增珍贵文物以六朝青瓷器为主,还有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器、石器、墓志碑刻等,其中12件国家一级文物全为三国时期的青瓷扁壶、镇墓兽及乐俑等,难怪这里成为文物考古专家心仪 之地。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当数庾亮楼了。庾亮楼位于鄂州市古楼街北段,相传孙权称帝时曾是皇城安乐宫之端 门,系著名的古武昌十景之一,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庾亮楼当然与庾亮有关。庾亮(289—340),字符规,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政治家、文学家。永嘉五年(311年)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征召任命为西曹掾,后转任丞相参军,封为都亭侯,东晋初拜官中书郎。他曾出征讨伐王敦叛乱,并与荆州刺 史陶侃连手击败叛将苏峻、祖约。晋咸和九年(334年),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主政期间,他振兴教育、选拔贤才、勤政廉洁、政绩卓著,被老百姓誉为“官员楷模”。庾楼上下两层,石砌园拱门,跨街而立。楼上为阁状,砖木结构,白墙红栏、青瓦 盖顶。想当年登楼远眺,古都景色尽可收入眼底。
庾亮楼有“庾楼赏月”和“太白赋章”两个典故。庾亮楼原称南楼,其实就是座普通的鼓楼,上面设有一张胡床和一面大鼓,每天晨昏击鼓报时。因“父母官”庾亮常登斯楼赏月,才有“庾楼赏月”的雅称。传说某夜庾亮踏着木屐又登此楼赏月,正好有百姓多人也在楼 上欢聚,见都督亲临不免惊慌失色,争相回避,庾亮却笑着阻止大家,还就势躺在胡床上,无拘无束地与大家海阔天空神侃起来,这一聊竟聊到天明,此事很快传遍全城,人们赞叹庾公的平易近人和坦率真诚,遂将南楼改称庾亮楼,后来还载入《世说新语》。至于“太白赋章”,是说唐代诗仙李白曾来武昌,某日陪宋中丞来鄂城登南楼夜饮,听人谈起这桩佳话,颇受感动,乘兴题下《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一诗。端的是“名人效应”,这首诗果然让庾亮楼名声大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庾楼也多次入诗,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等,以后历代名人均会登楼眺望、饮酒赋咏,使南楼千古风流。
暮色里伫立庾楼凭窗而望,满城万家灯火煞是绚丽,心中涌出李白的诗句:“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不由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虽然那胡床早已不见,庾亮与百姓亲密无间的情景 却似能想象;虽然如今周围满是现代建筑,庾楼的光彩却依然熠熠生辉。向导介绍说,庾亮楼历史上曾被多次修葺,明、清两代当政地方官也曾大修过,二任官员还各留下一篇《重修庾楼记》。现存古楼是民国年间在原基复建的,内空高12米、宽11米、长16米,楼下车马通畅无阻。1983年,鄂州市政府将古楼列为重点保护单位,拨专款修葺一新,到此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我见楼旁镌有唐人元稹《所思》二首:“庾亮楼中初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相逢相失还如梦,为雨为云 今不知”和“鄂渚蒙蒙烟雨微,女郎魂逐暮云归。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亦为庾楼增色不少。下楼,眺望南北两条街,分别名为“庾亮南路”和“庾 亮北路”,足见庾楼在鄂州人心中的位置。
无独有偶,江西九江也有一座庾亮楼,并且是九江最早的古楼,比著名的浔阳楼早几百年、比锁江楼更要 早一千多年,故有“九江第一楼”之美誉。楼下原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千年古槐,但岁月更迭几经兴废,这庾亮楼早已在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灾了。2007年,九江 市重建庾亮楼于西园旧址,南与浪井为伴。庾楼与浪井是九江历史上著名的两大名胜,均为“江州十景”之一。
提起庾亮的诗,据说很有哲学味,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有云“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可见他也是玄言诗的实践者。可惜千年战火时光流失﹐庾亮诗作至今已不可寻。现仅存几篇散文,如《文选》中的“让中书令表”等。文中他深感 自己身为外戚“领中书,则示天下以私”,因而“冒亲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探其意,虽不无外戚专横朝政招致杀身之祸的担忧,但公而忘私“以国 事为重”的心境仍呼之欲出。查典籍得知“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可见庾亮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不啻能言善辩,尤喜老聃、 老庄哲学,而且作风严谨——这些,正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有识之士应有的素质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