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陷阱
滥用安眠药或引起梦游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公布了第2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公众服用镇静催眠药可能引起梦游症等异常睡眠行为。
近年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澳大利亚医疗产品局(TGA)多次发布镇静催眠药的安全性信息,FDA还要求药品说明书必须标明镇静催眠药可能导致异常睡眠行为。
与此同时,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也多次收到相关报告。SFDA指出,镇静催眠药引发的异常睡眠行为主要包括睡行症(即梦游症)、梦驾症(服用镇静催眠药后在不清醒的状态下驾车,而没有任何印象)或在明显睡眠状态下的其他潜在危险行为,包括准备食物、进食、打电话和性行为等。
郭兮恒提醒,健康人切勿随意吃安眠药。很多人失眠后,首先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吃安眠药。但是他只知道这种药有助于入睡,并不知道这种药对他睡眠的类型是不是合适、服多少合适、什么时机服用合适以及这个药的副作用怎么避免。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徐小华介绍,唑吡坦、艾司唑仑、三唑仑等都是常用的镇静催眠药。这些药物在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和失眠症状以及抗惊厥、抗癫痫等方面确有价值。但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耐受性、习惯性和成瘾性。
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用药,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患者的主诉要客观准确。失眠是一种主观感受很强的病症,患者向医生叙述症状时会在不经意间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可能误导医生对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的选择。
其次,不要随意加大药量。不同剂量的镇静催眠药药效各异,小剂量可引起镇静,用于解除患者的焦虑和烦躁不安;中等剂量能催眠,用于失眠症。SFDA指出,医护人员应本着最短疗程和最小剂量的原则用药。同时,患者不可擅自加大药量,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最后,停药宜循序渐进。徐小华说,连续较长时间,如1—3个月服用镇静催眠药的患者切不可突然停药。突然停药可能造成反跳性失眠,使病症变得复杂。当然,短期用药,如不超过一周通常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郭兮恒表示,有些人到医生那里看病,如果他没有服过特殊药物,这种病人治疗起来非常容易。在医生指导下,患者睡眠会很快恢复过来。但是有些人长期服药,这样就存在两个问题:他最初睡不好的原因,以及为什么现在睡不好?可能就是原来的原因加上他不当的治疗过程。这种不当的治疗过程也会导致顽固性失眠,加大治疗难度。
郭兮恒强调,如果是睡眠不好,自己通过长时间调整也未见效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去医院,让医生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出现失眠的状况后,千万不能草率吃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