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2482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
(一)
我曾经跟一些武穴人说武穴曾经归九江管,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理解那些不相信的人,明摆着,隔着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分属两省,怎么可能呢?我今天在这篇文字中要正式地说一下:这是真的。
要弄清这个事实,得有史料佐证,但我要说的是,光靠史料还不行,你得有想像力。
先说史料,不想举例太多,只说一条,沧浪书院有一篇文字,题目是《广济武穴考》,文中是这样写的:
武穴市原来是广济县。广济县始设于唐朝天宝元年。广济县之前是永宁县。永宁县之前广济地盘一部份是圻春郡,一部份是九江郡。再往前查,商朝属英。西周为鄂、英交界,属英。秦朝属庐江郡。西汉属江夏郡,为杨州剌史部辖,西晋同西汉。东晋始设江州,分设雷州,今武穴分属两州以古北江为界。南朝宋代开始大规模移民开发太平山,五峰山头陀寺建立,鲍照读书台建成,文化发达,经济增长,南朝今广济县属江州,隋朝统一后,用郡县制,今武穴分属九江郡、圻春郡。唐朝初废圻州设鄂州,今武穴属鄂州辖于江南道。唐朝元和年间废鄂州另设黄州、圻州,圻州领圻春、黄梅、广济三县……
以上所述的的变来变去的地域,现如今都在湖北、江西境内,由于有一条长江相隔,容易让人产生很奇怪的感觉,这可是一条曾经被称之为天险的大江啊!在这儿就需要发挥一下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了。
首先,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长江,是基本上为人力筑造的江堤固定河道的江流,武穴人习惯于站在江边看江南的将军山,田镇一带的人习惯看对面的半壁山(很可惜,那个极具地标意义的半壁山已经快人让炸没了),但在古时候,也就是还没形成相对固定的人工江堤之前,河道是飘忽不定的,于是我们可以想像,每到洪水来临的时候,于是位于江北的武山湖、黄泥湖,太白湖,万丈湖等等,与江西的鄱阳湖是融于一体的,待洪水退去,一些地势稍高的陆地便显出来,而长江带来的泥沙,在这一带逐步淤积,更多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便形成了,挤压了鱼虾们生存的空间,村镇逐渐形成,但很多地名仍然带着与水域相关的印迹,如:咀,墩,洲,畈,坪。现如今,武穴人还将靠近长江一带称之为“沙地”,将沙地以外的地盘称之为“山里”,现如今的武穴城区,最早的地名叫邬家阅,怎么来的,我不清楚,怎么变成武穴这个地名,我也不清楚,但如果将邬家阅三字用武穴方言念快一些,基本上就是武穴了,一般在酒桌上,我就如此跟人戏说,武穴人一般是点头的。
去年回武穴,与武穴的几位文人相聚,有人问我,打造武穴文化,其着力点应该在哪儿?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码头文化!
换句更为斩钉截铁地话说:没有码头,就没有今天的武穴。尽管码头的功能在今天的武穴弱化了。
我每次回武穴,都会到江边看看,每每面对功能退化的码头,我心中都有有一种淡淡的悲哀,推而广之,我会为现代人而悲哀:放着好好的一条黄金水道不去开发利用,而去花重金、耗费大量的资源去造铁路、高速公路,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快字吗?
年纪稍稍大一些的武穴人,都会记得武穴码头曾经的辉煌。
从上海方向进入湖北境内的客轮,第一站在武穴,第二站是汉口,黄石市也靠一些,但不是每个班次都靠,尽管今天的黄石市比武穴要大得多,但在历史上,武穴为省辖镇的时候,黄石的地名还叫石灰窑。比我更老一些的人。叫大客轮叫大(念代)洋船,叫小客轮叫细洋火(念虎)龙儿,或者称为汉九班(这种小客轮的航线限于汉口到九江),称没有动力的货船叫拖驳子,叫拉拖驳子的动力船叫拖头,靠长江吃饭的武穴人很多,有驾船的,挑箩的(正式的搬动工人和做小工的),有做各种各样靠着码头做小生意的,武穴码头的珠粑儿(元宵)、清汤(馄饨)、油果儿(油条)至今想起来,还满口生津(武穴人的说法是流痰,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叫好吃狗儿),从黄昏到深夜,是武穴码头一带最热闹的时候,过往的客人都利用停船的短暂间隙上岸来买些洋糖果儿、酥糖、台儿糕、法饼、龙须酥、云片糕之类的土特产什么的……
因为码头,武穴是个比内地的城镇开放得更早,原来武穴港务局的建筑,只有在汉口的江汉关、上海的外滩能找到,武穴的盐仓之大,在县一级的城镇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而且,一个不大的地方,竟然有两座外国人建的教堂,一是原来的县人民医院(武穴人称之为洋人屋儿),一是原河街的人民旅社(老辈人叫那儿天主堂),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两处的西式缕花铁窗栅,当然,武穴还是以中式建筑为主。
我曾经对外乡人说过。如果武穴的河街、正街、居仁街不毁,今天往江西婺源、湖南凤凰古城跑的旅游者恐怕会首选武穴了,而且还有清代修建的欧式建筑很和谐地立于其间,武穴的河街、正街、居仁街,是清一色的长条青石铺的路,光滑如竹青一般的颜色,下雨的时候可以照得见人,穿着龙坪产的木屐踏足其上,叩叩有声,清脆入耳,街道两旁的房子,都是青砖黑瓦,或一层或两层,大多的板皮门面,卸下门板即为商铺,说实话,早年的武穴人商业是很发达的,不用什么工业日子也比周边的县过得好。如果那些建筑和街道还存在,武穴人靠旅游也能活得不错。
再简单地说说武穴的主要街道,河街起于上关,止于下关,上关的龙王庙修得很是巍峨,大块青砖筑起的围墙里面露着不知栽种于何年柚子树,令我等顽童垂涎欲滴却又望尘莫及,因为那墙实在是太高了,前两年无意中去了一趟,却发现供上了观音,建筑物早不复当年的模样了。上关下关之外是护堤的柳林,武穴人称之为杨树林,我们小时候打字谜,说广济县杨树林里有个鬼,谜底是魔字,很具地方特色;正街则分为上庙下庙,各有两对很雄壮的石狮子,上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撤的,好像是文革前夕,下庙解放后一直是渔食品公司,建筑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存在,作为鱼米之乡,武穴的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出口,鱼食品一到旺季会雇请很多临时工杀鱼晒干,都是几斤重的大鱼,鱼内脏、鱼头肉以很便宜的价格卖了,两毛钱可以买一篮子鱼籽鱼白鱼泡,用来煮下庙豆官儿铺的豆腐,是我至今还怀念的美味,如果是煮豆棍,则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奢侈品了,因为对美味的怀念,我会不自觉想念上庙下庙的狮子,只是那四个石狮子不知去了何方?
烙入武穴人记忆的应该还有它的钟声,一是原实验小学的一口不大的铜钟,直径大约有一尺左右,就挂在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上,由校工拉着绳子敲击,声音清脆入耳;二是武穴中学的那口大钟,成语说声如洪钟,大概就是它的声音了,实验小学的那口铜钟去向不明,武穴中学的那口大钟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听说是学校扩建时填到校园中的池塘里去了,这口钟是古栖贤寺的钟,上面铸满了人的名字,估计全是为栖贤寺做过贡献的善男信女,我觉得应该将它挖出来,这两口钟只要一响,整个武穴街都可以听见,在家吃饭听到上课的预备钟响赶紧往学校跑可以保证不迟到,两口钟声同时响的时候,整个武穴街都艺术了,现如今回想起来,说是天籁之音也不过分,能够与之比美的记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九华山听到山中寺庙的钟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