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水果糖、姜糖、灶糖……在你的童年记忆里,是否有一个推着满载糖果的玻璃小车大声吆喝的老爷爷? 在沙市大赛巷小学附近,有一位老人推着玻璃车吆喝了75年,见证岁月变迁。
因糖果结识老伴
老人名叫温家祥,从12岁开始卖糖,如今已是87岁高龄。
每天在大街小巷里边走边吆喝,这一吆喝就吆喝了75年,从胸前挂盘子,到推着小玻璃车,温家祥经历了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卖的糖果,永远都是自家出品。
“那时候,糖都是爸爸做的,我只负责卖。”说起儿时卖的糖果,温家祥印象最深的就是花生酥和芝麻糖。
一方面是为了生计,一方面是因为爱吃,偶尔还能给父亲打打帮手,日子久了,卖糖就成为了温家祥生活的一部分。
“年轻时,我去食品厂工作,做来做去也离不开老本行。”温家祥说。因为这甜蜜的糖果,温家祥结识了老伴王慧珍。“我做糖,她就包糖。”温家祥说起这夫唱妇随的情景,还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顾儿子反对坚持做糖
“曾经也试过卖别的东西,可就是做糖、卖糖的事舍不得停下。”退休后,温家祥和老伴一起开起了家庭作坊,自己做糖,然后推着小玻璃车出去卖。
虽然儿子们不赞成,但是倔强的温家祥还是坚持要做好自己的糖果事业。“我对他们说,现在我做生意不为钱,只是活动一下筋骨,活动一下脑子。”温家祥说,这做糖、卖糖也是需要费力气的,一样是在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交流,多说话也有益身心健康。自己的一番言辞终于打动了儿子们,小儿子不仅不再反对父亲卖糖,还会在家帮助父亲打下手。
“做姜糖很要力气去扯,年轻时候我就自己扯,年纪大了扯不动,小儿子就来帮我扯。”说起儿子们的支持,温家祥一脸幸福。
糖果承载着儿时回忆
采访中,正好遇到前来买糖的蔡姨妈,她说,他们家两代人都是这温爷爷的粉丝。
“儿子在外地读书,每次想吃糖了就打电话让我给他寄去。”蔡姨妈说,这种糖果是荆州地区的特产,外地根本买不到,所以她一买就是几百块钱的,然后快递给儿子。
“虽然每次都要花几十块的运费,但温爷爷做的糖最天然、最健康,值得!”蔡姨妈说,儿子最喜欢吃的就是黑薄荷糖,里面加了贝母,能润喉止咳。
32岁的万先生曾经在附近上过小学,那时,他常常来买糖果吃。现在,自己有了小孩,每天接孩子放学时,他也会给孩子买一些吃。
“孩子喜欢吃水果糖,五颜六色的好看。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吃灶糖,不怎么甜,在口里多含一会儿更加好吃。”万先生说,这种糖现在很难买到了。
儿子是他的传承人
为了支持爷爷的糖果生意,23岁的小孙女温亚琴还特意为爷爷的车身设计了广告。
温亚琴从小就同爷爷感情好,上大学后,每次放假都会帮爷爷推车出去卖糖,看见爷爷吆喝得那么辛苦,温亚琴想到了给爷爷的车身挂上广告。在玻璃车身上,记者看到了用红笔写着的各种糖果的名字,还有温爷爷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这样我就不用吆喝了,卖的哪些糖也一目了然。”温亚琴的孝顺举动让温家祥高兴地不得了。
温家祥说,自己卖的糖不贵,几块钱就能买一大包,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再次光顾。现在,温家祥的年纪越来越大,很担心哪一天自己做不动了手艺会失传。
“我想着将来小儿子能继承我的手艺,这样老顾客就不会遗憾而归了。”温家祥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风雨无阻的出摊,天气不好时就在家休息,晴天才能出来卖糖。
“我要卖到不能动的那天才会停下来。”末了,温家祥对记者说,他很想继续将糖果做下去,希望这种传统的手艺永远不会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