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丧葬祭祀传孝道
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人仙逝,罗田风俗称为白喜事,丧葬习俗及其庄重。“死者为尊”,操办丧事和祭祀先故的全过程,慎重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道。 寿材:通称棺材,又称“寿方”、“棺板”、“枋子”、“料”,也俗称“瞌睡篮”。旧时人到天命之年就备办寿材。棺材长七尺,近似长方形,头宽尾窄,漆成黑色(或赭红色)。常用来做棺材的木料是松木和杉木,最好的寿方是柏木和椿木。忌用泡树和柳树,因为泡树空心,意味后代五官不正或绝嗣,柳树不结子,意味绝嗣。棺材六方,上方叫盖,下方叫底,左右两方叫墙,前方叫前怀,后方叫后怀。最佳的棺材是“四整”,即盖、底、墙都是整块木料。其次是“八廓”,即八块板材,上下左右各两块板。再次是“十二圆枋”,即上下左右各三块板。最普通的是每方由四块或四块以上木料拼成的棺木。棺材木料数目成双忌单。棺材做好后,用桐油混合石灰抹缝,再上油漆,在头怀绘制带寿字的图案,在墙与盖之间订上铁款。做好的棺材一般摆放在下堂屋靠边。 寿衣:旧时凡年过花甲的老人,无论健康还是患病,家人或自己就备办寿衣。一来防备突然去世,免得措手不及;二来俗信早备寿衣可以“冲喜”获吉,增加寿缘。寿衣用料一般人家是棉布,殷实人家用绸锦,禁用缎子(谐音“断子”)、斜纹布(避免后人走邪路)、皮毛料子(免得来世变为畜生)。寿衣缝制针脚稀,纹路粗,俗说“寸脚买寿”,即针脚纹路可买亡者寿魂。寿衣不用纽扣,只用棉线做带,而且不打结。寿衣有单衣、棉衣、外套,一般人家为“三腰五领”(下衣按腰计算,上衣按领计算,即三件下衣,五件上衣),殷实人家为“五腰七领”。制备寿衣同时要做好被套、寿帽、寿鞋、寿枕。女寿衣一般是上红下绿,男寿衣一般是黑色或蓝色。 看地:老人未逝或刚逝,就需选好墓地。主家先根据自家的山林土地情况提供一处或几处可做墓地的处所,请风水先生看地。风水先生根据老人的生辰八字和待选地的风水、山脉、形态、坐向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墓地。有经验的风水先生选中的墓地,一般没有岩石或暗沟,土质较好,适合葬坟。墓地选定后,就打圹砌廓。圹廓比棺材略大。后世多半只打圹不砌廓。如果在祖坟林中选墓地,就要避免与老坟争位。如果选中的墓地旁侧有异姓老坟,则要与其后代作好交代,避免葬坟时发生冲突。 送终:老人弥留之际,子女须在身边服侍,不论多长时间,始终有晚辈在场,否则即为不孝。老人落气时,全家老少均围集在旁,送其上路,但不得站在门口,意为“不挡去路”。老人落气后,子女一边哭丧,一边焚烧先前备好的“被套”(白纸包好的老人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和道士批文<相当于到阴司的通行证>)和“包袱”(皮纸包好的纸钱,写有“某某收用”字样)。然后把老人尸首移到“灵床”(临时用门板搭成)上,用三块泥瓦枕头,头北脚南,因为人死谓之“归阴”,南为阳,北为阴。把老人睡过的床竖起,将旧蚊帐、旧被条、旧衣服与床上的垫草一起拿到外边烧掉。哭丧须放声痛哭,俗称“为先人哭丧,越哭越发。” 报丧:老人去世后,子女亲自或委托他人分头报丧。首先是通知叔舅姑表等亲戚,然后是请专门从事穿戴寿衣的职业者(一般是鳏寡孤独者)前来为死者穿衣,再约请风水先生和道士到家办理丧葬礼仪,还要跪请村塆乡邻帮忙打圹和抬灵柩。亲戚朋友接到报丧讯息后,就立马写好挽幛(一般用白纸,富贵人家用白布或白色绸缎),写上“千古流芳”、“音容宛在”、“驾鹤西归”、“仙班列坐”之类的褒赞语言,送到逝者灵前悬挂,还要放鞭、焚香、烧纸、叩拜。 请水、入殓:给逝者穿着寿衣,先要为其洗浴。长子长孙要撑着雨伞,披麻戴孝到村边塘堰用壶装来清水,称为“请水”。穿寿衣的人为逝者擦身,象征性地上三把,下三把,意为擦净逝者的人世苦难烦愁。穿着寿衣,里单外夹,衣服包抄,带不打结。穿好后移入棺材,盖好寿被,用泥瓦垫住头部再放枕头,放进送终时焚烧过的被套包袱纸灰,用掩脸布遮住逝者面部,棺盖半盖,等候陆续到来的亲戚查验、吊念。 守灵:逝者入殓后,寿棺摆放到厅堂正中位置,设灵堂祭拜。棺头挂逝者遗像,棺前放一方桌,摆上供品和香烛。棺材左右两侧悬挂亲朋戚友的挽幛、祭轴(如今多用被面、毛毯之类),旁边摆女婿女儿送来的灵屋。灵屋上批灵轴,上书:“泰山倾颓”(或“泰水倾寒”)、“北斗星沉”(或“鹤驾瑶池”)。棺材下放一木斗,斗里点“长明灯”。孝子披麻戴孝,为逝者守灵。陪守的还有亲戚晚辈、乡邻旧友。孝子守灵,通宵达旦,要经常上香,保证香烟不灭,为长明灯加油,保证灯烛长明。 荐亡:停棺期间(一般一至三天),要请道士荐亡,民间俗称“唱道士戏”。道士进门,净手焚香,写表文向天界、地府报告逝者姓名、籍贯、生卒时间和生平要事,求取路条。写孝单和哀章(祭文),即血缘姻亲的祭拜顺序和逝者的生平事迹。将纸钱包成包袱,号写收用者的称呼和孝子的名号,还要包一些小包袱,写上“力士收用”(或“脚夫收用”)等字样,意思是给当挑夫的鬼魂开工钱,让其准确地将大批包袱送到亡灵的阴界所在地。“道士戏”主要有请神、牵桥、破欲(破血花池)、放路烛等项,中间穿插亲戚的上礼祭拜。请神是广请诸神,为亡者开路,顺利归阴。牵桥、破欲是叙唱人生的甘苦辛酸,奉劝逝者勘破尘世,莫眷恋儿孙,早登极乐,其中不乏调教子孙的内容。姻亲上祭,按亲疏辈派进行,亦披麻戴孝,行跪拜大礼,孝子跪拜还礼。昔日,达官贵族和豪富绅宦之家,道士戏唱七七四十九天,算得上旷日持久了。现在一般改为在灵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开追悼会或追思会,表达对逝者的哀念之情。 哭丧:唱道士戏时,逝者亲属可以哭丧。哭丧者一般是逝者的妻子、女儿、儿媳、孙女、外甥女、外孙女等,哭者历数逝者的人生苦难和对晚辈的慈爱,表达对逝者的难忘和思念之情,同时希望逝者脱离苦海、早列仙班、享受极乐。 打圹:由乡邻或亲戚数人,在风水先生确定的时间,到苦主选定的墓地打埋葬棺材的圹坑。打圹按风水先生牵线的尺寸,不能有半点挪移。圹坑三面要齐整,前面留缺口以便放进棺材,底面要平整。圹打成后,放一捆稻草点燃,称为“暖圹”,然后把草灰掏出。这样就减少了潮气,使棺材下葬顺利,而且延长腐烂的时间。 出殡:老人逝世的第三日,一般就要出棺下葬,称为出殡。如三日的日子不吉利,犯煞,就推迟出殡。出殡前要崁好棺材盖,称为“封梓壳”。封梓壳前,逝者亲人到面,逐个验看逝者仪容,确认无误。长子撕下贴身衣服一块,放到棺材内,意为亲情不舍。乡邻中负责抬棺的人合拢棺盖,用桐油石灰抹封缝隙,订严铁款。扶灵柩到室外,绑好龙杠,抬棺柩的领头人用酒祭龙杠,高声喝彩,说吉利话,如:“一杯酒,祭龙头,子孙万代封王侯;二杯酒,祭龙腰,子孙爵位步步高;三杯酒,祭龙尾,子孙做官清如水。”抬棺上路前,棺材上搭盖红色被毯,孝子及晚辈亲属都要行跪拜大礼。抬棺一般有八人,前后各四人,另有二人负责插凳,在途中需要休息时把凳子插到棺材下面,让抬棺者休息片刻。出殡时,鞭炮齐鸣,沿途撒放买路钱。孝子手捧灵牌和灵幡,走在出殡队伍之前,而且不能回头。如果出殡要经过人家的门前,这户人家就在家门口设祭,烧香燃纸,鸣放鞭炮,孝子要行跪拜礼答谢。 下葬:又称下祀、下坤。棺材抬到墓地,放入圹内,先由风水先生或道士用罗盘定向,然后掩土。掩土前在棺郭两侧埋下印记(窖下砖块),把白石灰撒在棺木上,这样既防潮又防蚁。土掩棺盖,风水先生或道士就主持付契仪式。一边撒茶叶绿豆米,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界明确,土地验证。”意思是亡者墓地已有契约,归属确定,他人不得侵占。付契人祝赞亡者家属从此得到阴福,子孙绵延不绝,荣华富贵齐来,把茶叶绿豆米撒向跪拜墓前的孝子贤孙。孝子们牵开衣襟兜米豆,同时高声回答付契人的问话:“愿得富贵。”付契完毕,将土掩满,垒成坟冢,在冢前砌石或砌砖。坟冢成型,以三茶五酒上祭,孝子及亲属晚辈再次叩拜才离开。 吃大肉:罗田把丧事的酒宴叫做吃大肉。有的地方出饱棺,即酒宴后出棺。有的地方出饿棺,即酒宴前出棺。丧事酒宴相当丰盛,特别是正肉,块子大,抬龙杠的一席要出双碗。出正肉时,孝子及所有亲属晚辈都要行跪拜礼敬酒。丧事酒宴除通常菜肴而外,必有一钵米粉丸子,称为硬脚丸子,意为吃了此丸脚杆硬,抬棺不打晃。 除灵:逝者下葬后,就举行除灵仪式。古时也有在七七之后除灵的。道士念经后,主家施放赈济(即用酒菜祭奠亡魂野鬼,为逝者顺利进入冥司扫除障碍)。之后,将灵屋和灵牌、挽轴等搬到火场焚烧,鸣炮焚香,叩拜送灵。孝子们除下白衣孝服,在火场上暖一下,意为除去秽气,再行好运。 供七:从逝世之日算起,每七日为一“七”。逢“七”就备办酒菜供灵,名曰“供七”。七七四十九日满“七”,请道士做法事,叫“做七”。以“头七”、“五七”、“满七”为重。七七期间,孝子不理发,不参与娱乐活动,名曰“守七”。如果任何一个七日,逢上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叫“犯七”,就要根据道士的提示化解。 砌坟:逝者下葬后第三日,就得砌坟。孝子及亲属晚辈请来石匠,在墓地砌拜台和坟面。拜台视地形而定,宜宽不宜窄,最少也须有三尺。坟面用砖砌或石砌,只要齐整则可,因为日后还要嵌碑。坟墓砌好,用酒菜奠祭一番。 树碑:俗称“树坟面”。一般请风水先生择日进行,也有利用清明、重阳、大寒等节日进行的。先量好墓地尺寸,请工匠制作碑座、碑柱,刻写碑文。碑文是竖写,一般上书:(男)“某山某向,故先考某公讳某名大人之墓,孝子某某敬立,吉年吉日。”(女)“某山某向,故先妣某姓母某姓老孺人之墓,孝子某某敬立,吉年吉日。”树碑完毕,上祭,叩拜,焚香鸣炮。树碑的时间,有的是逝者葬后就择时进行,有的则等待双亲合葬,数年或数十年后进行。 周年祭:逝者去世之日,称为“忌日”。逝世周年,其家必举行周年祭。晚辈亲属都须回家祭拜。置办酒菜,备办香纸火炮,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前或逝者坟前祭拜。 节日祭:每逢过年或过节,所有人家都会祭奠先人,不仅是过世的父母,还包括列祖列宗。一般是象征性地备办一桌酒宴,摆上一席桌凳(6—8座),菜肴碗数成单,先鸣炮奉请,再燃香烛、纸钱,行跪拜礼,随后敬酒三巡,最后上饭。祭祀完毕撤席时,先挪动桌凳,再端碗筷。如果先动碗筷,是大不敬,意为祖先没吃完,就夺其碗筷,是大不孝。 祭祖:祭祖是家族重典。昔时在家族祠堂举行。家族主事人操办祭典事务,每家每户须派当家人参加。祭祖时间一般是清明、重阳、大寒等传统节日,也有特定的日期,如某发旺先祖的生日或忌日、某家族迁居定业的纪念日等。祭祖分宗支轮流主办,由宗支选任主祭生,在祭典上致祭文,赞颂祖宗功德,表达宗族意愿。按辈派向祖宗行叩拜礼。祭典结束,集中赴宴。如果一个塆子都是同姓宗族,过年时也会在大梼里集中祭奠祖先。每家每户送来各自最好的菜肴,摆放到厅堂的大桌上,焚香烧纸,鸣鞭敬酒,男女老少跪拜行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衍变,丧葬礼仪逐步简化。主要是改棺葬为火化,改唱道士戏为追悼会,逢年过节也减少祭祀的形式。但传统的丧葬礼仪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变换了形式。因为,丧葬祭祀成了人们怀祖思宗、传达孝道的形式,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