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尘的渡口 于 2013-3-21 17:43 编辑
转载:读《浮世绘》的精选 作者:王莹 人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关系,今天,这个词汇已超越了其固有的意义,成为对两国文化交融、互补关系的形象比喻。于此,潘力博士的著作《浮世绘》,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文化和美术形态的整体景观。 潘力的《浮世绘》以近三十万优美隽永的文字、六百余幅精美图片成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和介绍日本浮世绘版画的专著”(摘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镛教授撰写的《浮世绘》序言)。作者以日本文化和美术流变为背景,从浮世绘的历史发展切入,以江户时代(1603--1867)独特的日本民俗为舞台,细致入微地描述、探讨了浮世绘的文化根源、初期始创、技法演变、文化内涵和样式特征等诸多方面。此外,作者还深入发掘了在浮世绘形成过程中,中国、欧洲和日本传统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对日本独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作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论述,揭示了其对日本造型艺术的深刻影响,角度把握有独到之处。 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是一个闭关锁国的时代,德川武家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基本上切断了日本与海外的文化和经贸往来。另一方面,德川家族所推行的文治政策也推进了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发展,江户时代由此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表面的、局部的繁荣与国家整体形势的不稳定对平民百姓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平民阶层广泛滋生,被称为‘梦之浮世’的思想在民间广泛蔓延”(摘自《浮世绘》第53页)。在日语中,“浮世”一词在古代原为“忧世”,随着佛教理念的世俗化,此岸现实取代了彼岸理想。较之过去或者未来,此时此刻的“现世”享受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忧世”情结也由此被更为轻松明快的“浮世”所取代。兴起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正是对这种生活观念的表现。 在《浮世绘》中,作者用一整章的篇幅来阐释浮世绘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并将视野扩展至中国明清版画、西方绘画原理的传入,通过东西方艺术样式及理念的借鉴与融合,深刻探讨了浮世绘兴起的各种因素。其中,作者将浮世绘的缘起定格于15世纪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称其为“平民社会的文化胎动”—“它是形成近世社会文化的一大转机,也是平民社会文化勃兴的土壤。”(摘自 《浮世绘》51页)这在时间追溯上是相当精确的,因为缘此之后,经过一个世纪的群雄割据,传统贵族式的价值观崩溃,新兴的武士阶层逐渐占据主导,而这为近世日本艺术的重建提供了契机。在新兴的市民社会,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各种风俗画应运而生,它们主题各异,充满魅力,被潘力定义为“浮世绘出现的前奏”。 同时作者还探寻了在浮世绘版画的兴起、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国明清版画、西洋美术技法的影响。这种综合内在与外在文化交融机制的研究思路,使其结论颇具新意。浮世绘有手绘和版画两种形式,后者在美术史上更具有普遍性意义,书中,潘力梳理了它直接受明清版画特别是清初的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启示的线索:“明清是绘画渐趋衰微,而版画却空前发达以至繁荣的时代,那些线条圆润、刀法精湛的版画随着通商货物一起出现在日本长崎港,给当时的日本画师提供了最好的范本。” 由此,作者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正是在这些外部元素的交织熏染之下,浮世绘成为历经二百余年不断继承、完善的日本最主要的美术样式,形成了以描绘吉原游女为主要题材的美人画和色情春画、歌舞伎演员画像的“役者绘”以及在江户末期兴起的风景花鸟画这三种主要题材。在《浮世绘》中,潘力分别用三章的篇幅详尽研究介绍了它们的缘起、流变和发展脉络,从每一阶段的浮世绘画师标志着日本美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由贵族走向民间,既反映了江户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色,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平民阶层的气质和趣味。 可以说,通过对浮世绘版画独特的非对称性构图、抽象的装饰性、明亮的色彩等样式特征(作者以一章的篇幅详细阐述)的准确把握,我们体会到了浓郁的江户平民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情趣,浮世绘毋庸置疑地成为江户时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江户绘”。 《浮世绘》是2007年末在河北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的,当时笔者即被它的学术和文化价值折服,爱不释手近半年时间。 5年过去了,它在学界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可见,2012年这本书再版,笔者由衷为作者和读者感到高兴。回溯整本《浮世绘》,可以说,每一页都弥足珍贵,值得提及的亦是不胜枚举,是一部既可为专业学者提供学术资讯、又可为普通读者休闲翻阅的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严谨的学术性,也富有清新的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