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日 于 2013-3-26 10:48 编辑
那些关于农村的数字 文/观日 有些关于农村的数字比较一下,也是发人深思。 据新华社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以赚取土地差价推动的旧型城镇化造成诸多问题,“过去几十年来,在这一造城运动中的土地价差保守估计在30万亿元左右”。 如此巨额土地价差,从何而来?明白人回答了:低价征地高价卖出“一本万利”,这无异于五百年前英国的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据说中国的农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能够当家做主,不至于如斯。但在外人眼里怎么和英国的农奴一样的命运?更可笑的是,地被强卖了,做成房子再卖给你。 相关调查显示,耕地征用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和当地政府拿大头,村级组织留下两三成,农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 城镇化又是本届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让更多的‘土地价差’惠及于农。”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左学金说。土地价差指的是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价格差异。没有制度、法律的约束,含糊的画饼骗谁呢?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一直没解决。“未来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吴教授是明白人。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权,土地使用权,不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后的城镇化建设,矛盾只会更加尖锐。 资料记载,从土地革命的分田分地到解放后不久将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经过三十年的集体劳作,才积累很大的一段国家资本。专家估计约六千亿,1970年价值。这也是以后工业化及经济改革的本钱。 而巨大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直都在,还在无时不刻的抽血。
泽林余山下村,一个普通的村庄。2011年全村人口:1985人。户数:528户。(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300亩。1959--1961年代,全村600余人。户数:140户。1959年---1960年春,半年时间内,非正常死亡人口:48人。村民总结其原因是“浮刮风”造成粮食征购过量,农民无粮食可食。是天灾还是人祸?! 而近两年,余山下村又是因为土地拆迁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拆迁过程中还发生安全事故,死伤数人。拆迁补偿标准及具体实施也是颇大争议,各论坛媒体也是有所耳闻。 50年前是土地上的庄稼,50年后直接是土地,但都出现非正常死亡。 农民依然是那么淳朴。无怪乎当年领袖们感叹:中国人民好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就决不敢干。 现在新农村建设,修了道路,建了几口水塘,连农业税也取消了,还有补贴,农民们很满足。虽然儿子媳妇常年在外打工,两老带着孙子艰难的生活着。 村口的那颗古樟树有一日忽然不见了。知情人说道:卖了,卖了。 (2013/3/26观日于鄂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