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韩林子

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3

59

主题

800

帖子

212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12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3-27 20: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招什么魂!诗歌早就死了,现代诗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呕吐物。好在人心中的诗意不会死。
诗歌死了好,最好死彻底,否则再生的又是个杂八彩,弄不好还是个身体和精神双重畸形的怪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5

142

主题

2528

帖子

3835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835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3-3-27 2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箫 发表于 2013-3-27 20:39
还早,4月2日发布

我还要拉北屠夫一起磨刀

好的,我释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5

142

主题

2528

帖子

3835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835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3-3-27 2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 发表于 2013-3-27 20:43
还招什么魂!诗歌早就死了,现代诗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呕吐物。好在人心中的诗意不会死。
诗歌死了好,最好 ...

和尚,我看错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5

100

主题

5981

帖子

7264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7264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3-3-27 2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实验诗还是探索诗,还是其他的----这都是在摸索,而不是呼唤就能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3

59

主题

800

帖子

212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12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3-27 2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着 于 2013-3-27 22:00 编辑
东门上院 发表于 2013-3-27 21:03
和尚,我看错你了。

先郑重声明:看着不是和尚。和尚者,兼众人之德,看着肮脏,哪敢污染和尚二字,所以赶紧换了头像。
现代诗死了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认为哦,你难道在读那些所谓的现代诗的时候没这样的感觉: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词也明白,每一句大多数明白,看完全篇就全不明白了。你说它是谜语谜底只有写的人知道(弄不好写的人也不知道),你说不是谜语全都是七弯八绕,写诗不要人读明白,那不就是私家呕吐物吗?跟诗有什么相干?
咱们这个东湖还算好的,还有几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写手,偶尔有几篇充满人文关怀的诗篇,但太少太少,大多数都是编的,造的,挤的,勾兑的,梦游的,发泄的......真善美就不提了,你平心而论有几篇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
意象,隐喻,本来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但有很多人就把这些个技巧当成诗歌本身了,表面装深沉实则玩杂耍,更有那无耻的下半身,垃圾派等等变态(好在东湖这样的变态几乎没有),还自命不凡自谓先锋,不死没天理。
更有某些装B自吹真实写作的自卑小人,倘若一看到批评,立马真相毕露,自然流露出下半身垃圾派的本色,不从诗歌文字本身入口,直接吐脏咬人,更滑稽者甚至群攻甚至叫板批评者“有本事写出来”,全然流氓本色,哪有半点诗意?
呵呵,这一段话肯定又有一些人看了会极度不爽,或许又会本色出演,老看坐等板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5

142

主题

2528

帖子

3835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835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3-3-27 2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和尚你头像怎么会是和尚。我看图说话。
毕加索的画和莫奈的画,野兽派和自然主义画作那个好看,不能以看懂,看不懂判断诗歌,诗人探索和所有艺术家探索一样,不是所有唯美才是美,关键它表达了什么,掘取了什么出来。古典诗歌是美,是经典,但是所有的艺术最终以生命意识为终极,不是以感官享受为终极。看着有理论积淀,也有写诗的灵性,我说这些你深为了然。
艺术,必须有探险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3

59

主题

800

帖子

2128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12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3-3-27 22: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看着 于 2013-3-27 22:39 编辑
东门上院 发表于 2013-3-27 22:12
不是和尚你头像怎么会是和尚。我看图说话。
毕加索的画和莫奈的画,野兽派和自然主义画作那个好看,不能以 ...


呵呵,我是学绘画的。你将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与文学等同看待大约是受“文学是艺术”或者“诗歌是艺术”这样的话的影响吧,但这只能说文学在表达上有与艺术表达的共通性,但仅限于表达,而不能将表达的结果等同来看。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表达出来的是形象,形象的象征并没有明确界定,而文学表达出来的是文字,文字的象征(字义)是明确界定的,组合的巧妙所营造出来的文字之外的意味也还是依靠文字所表达出来的,若意味模糊至暗昧,那要文字干什么?语言(声音)更有表现力是不是?不写,说吧,叫吧,吼吧,肯定比无声的文字更能传达内心。
同样,无论你用文字挖掘什么,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都是需要表达给读者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5

142

主题

2528

帖子

3835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835

IP属地:河南省郑州市

发表于 河南省郑州市 2013-3-27 22: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 发表于 2013-3-27 22:33
呵呵,我是学绘画的。你将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与文学等同看待大约是受“文学是艺术”或者“诗歌是艺术”这样 ...

艺术是相通的,亲。不跟你扯了。睡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89

2607

主题

4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39104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3-27 2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新诗歌,也就是先锋诗歌。
老兄可以在自己主持的版面上搞所谓中国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96

1026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8630
QQ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3-3-27 19: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桑士达

       诗是文学的精灵,中国新诗百年即将到来之际,社会各界对新诗创作现状十分关注。诗为心,人间需要好诗。诗为史,伟大的时代需要诗神“合为时而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诗歌当然不会缺位,更不会被遗忘。我们在此刊文对中国新诗创作得失和新诗体构建进行探讨,同时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对中国新诗创作和建设贡献真知灼见,以期重振诗歌雄风。
  ——编者

  面对日趋衰落的新诗创作状况,著名诗人贺敬之不久前率先提出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事关中国诗坛的走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精神,我认为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国诗文化真正走向新生和复兴繁荣,重新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实在是新世纪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工程。
  诗歌兴衰之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诗经体、骚体、汉魏古诗、乐府、格律诗、杂体诗、白话自由诗和民歌。传承至今,象征着中国诗词创作高潮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学典籍。千百年来,古今诗人吟咏出了数不胜数、历久不衰的诗篇,涌现出无数彪炳史册的杰出诗人,古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枊宗元、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等,近现代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徐志摩、臧克家、贺敬之、李季、田间、闻捷、郭小川以及雷抒雁、李瑛等。
  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古往今来,国人以学诗、作诗、咏诗为雅事,以成为诗人、诗入典籍为荣光。诗歌还被列为华夏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首,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瑰宝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诗歌衰落之探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而却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提升和培养等问题,作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不作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深重?长期以来,一些刊物刊发的大多数诗歌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缺少文学性、民族性、可读性,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新诗体创建之路
  人间要好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重振诗歌雄风十分必要。让中国诗歌走出困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那么,诗歌路在何方?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毛泽东和鲁迅的论述。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毛泽东与臧克家谈话中批评背离民族传统的新诗现状:“新诗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在与梅白谈诗时又讲:“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致陈毅信中说:“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对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些论述无疑是真知灼见。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以胡适倡导“五四”白话新诗为开端,中国新诗至少有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尽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诗形态,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创新,近10年来诗歌衰落趋势比毛泽东、鲁迅当年批评和预见的要严重得多。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倡导“以新诗为主体”并不排斥“欧化诗”)。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今天,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作出不懈努力。
  在此谨建议:一是将这项工作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由大学和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等部门组成专业队伍,联手进行研究攻关;二是做好新诗体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亟须编纂出版诸如《中国新诗知识读本》、《中国新诗经典选本》等读物,让诗歌爱好者特别是高校的文科生接受最基本的新诗创作与欣赏的知识普及;三是报纸杂志、尤其是主流报刊,要多刊发“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诗,并围绕 “中国新诗的出路”和“新诗体的创建”组织开展公开讨论,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新诗繁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做出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