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973|回复: 25

覃太祥专栏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0: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覃太祥是我们东湖社区的骄傲,是我们中国网络文学的骄傲,
覃太祥是网络江湖的一匹黑马,能够结识覃太祥这样的网络作家,
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我们希望从今天开始,网友们能把有关覃太祥的点点滴滴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都集中到这个贴子里来;使之成为覃太祥作品信息的集结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林深数树 + 10 + 10 赞一个!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钱 可以买楼 但买不到家

钱 可以买药 但买不到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0: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覃太祥,庄稼地里“长”出来的作家


         唐旭/文


    利川是一块文化厚重的土地,这里有迤逦巍峨的大山,有清澈明净的小河,有婉转悠扬的民歌。这山、这水、这情,孕育出许许多多的文人,覃太祥,便是从吊脚楼走出来的作家。
    第一次见到覃太祥,是缘于几年前苏马荡摄影采风活动。酒过三巡,一位农民模样的人突然站起来大谈中国文学,他慷慨激昂、口若悬河、语惊四座,使我刮目相看。那晚,苏马荡的月亮如父亲的镰刀,我们秉烛夜谈,感世态之炎凉,叹人情之冷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谈到动情处,不禁泪水潸然。
    这些年来,覃太祥种着庄稼,写着文章,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这原本是许多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然而,文人大多会发出怀才不遇之牢骚。他出生贫寒,高考落榜后当过兵、编过杂志、担任过文艺干部,可宿命的安排却让他回到故乡,接过父亲手中的扁担,挑起苦难深重的岁月。当他被生活所迫,流落在异乡街头时,禁不住仰天长啸:“苍天啊,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值得一生惦记和炫耀。覃太祥的故乡在苏马荡,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大山、小溪、老屋、风车、杜鹃、野菜、父老、乡亲都成为他灵感的源泉。他饱含激情地创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深热爱。这位执着的歌者,打着光脚板,挑着竹箩筐,喝着苞谷酒,抽着叶子烟,从巴山夷水走来,从灰瓦土墙走来,他把喊山的号子,放排的歌谣、都编织成一串串动人的乐章,向全国推广,向世界传唱。
    覃太祥对文学的痴迷,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他的大脑里全是波澜起伏的小说情节,优美动人的散文句子,只要展开纸、提起笔,文思便会如泉水般流淌。有一次,他正在坡上放牛,突然脑海中出现一段优美的文字,他赶紧跑回家将其记录下来。等他回来时,只听见传来骂声,原来牛偷吃了别人的庄稼。
     我常常想,覃太祥就像一棵树。他在故乡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用树干和树叶吸收阳光和空气,历经风霜雨雪,历经电闪雷鸣,依然不屈不桡,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覃太祥,这位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作家,周身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如同一位虔诚的农夫,在文学的田野里耕耘、播种、锄草、施肥……他用锄头作笔,在大地上尽情抒写。水稻连绵起伏,是他的小说;豆苗漫山遍野,是他的散文;苞谷排列有序,是他的诗歌。他的文学作品,和庄稼一起成长。
    如今,每每想起散落在村野的覃太祥,我便会想起浪迹天涯的农民工作家唐大权,想起以卖早餐维持生计的苦行诗人胡祥,想起穷困潦倒债台高筑的长发诗人陈卓,想起生活窘迫险些自杀的文学青年诺源……利川还有许许多多的草根文人,他们和我一样,既无朝野之俸禄,也无党国之编制,虽然历尽沧桑,但他们依然创作不息、奋斗不止,他们以文学立命,以文章养生,孤独而倔犟地写作。
    在此,我要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民族的文化才生息繁衍、星火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达人档案:

    覃太祥,利川市谋道镇药材村4组农民。他一边种庄稼一边写作,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有多部书籍出版。

    达人达语:

    “我不是想当作家而写作的,所以写了多少篇文章,自己都不知道,只是每天都会坚持写作,因为我不吐不快,当然更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思想。”

    “文学路十分艰辛,文学梦还很遥远,结局并不重要,至少我享受到了写作给我带来的快乐。”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唐旭 通讯员 牟联祥 文/图)他一生命运多舛,历尽苦难,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尽管如此,他却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文学梦。他隐居在大山深处,一边种庄稼,一边修筑自己的文学殿堂。数十年来,创作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并有多部书籍出版。他,就是利川市谋道镇药材村4组农民覃太祥。
    酷爱文学熟读名著
    "我的大脑里全是波澜起伏的小说情节,优美动人的文学句子,只要展开纸、提起笔,文思便会如泉水般流淌。"这是覃太祥的口头禅。记者第一次看见覃太祥时,他正在屋门口"爬格子",时而奋笔疾书,时而陷入沉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殿堂里。他衣着朴实,笑容憨厚,全身上下流露出一个农民的本色。
    覃太祥今年51岁,出生于贫困农民之家。小时家里环境不太好,上不起学,买不起书籍,以至于11岁时才上学。在学校,喜欢文学的覃太祥,对书本和课外读物更是如获至宝,每每读到深夜仍爱不释手。
    "我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什么是文学,但对文字的东西非常喜欢,因为在文字的海洋里,总是能让我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甚至彻夜难眠。"覃太祥说,家里没有其他书籍,他就四处找人借书。在小学的时候,他就把《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看了个遍。当然课本上的唐诗宋词,美文佳作,更是倒背如流,烂熟于心。因此,覃太祥在学校常任宣传、文艺干部等职务。因为功底的厚实,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写的作文更是受到老师的称赞。
    参军入伍刻苦学习
    1982年,由于家境贫困,覃太祥只上完高中就辍学了,随后,他选择了应征入伍。
    部队节假日组织的一些文娱活动,比如歌咏大赛、猜谜语、智力大赛、写作大赛等,覃太祥每次都榜上有名。除了连队的墙报和其他宣传工作由他负责外,他还常常给团里的广播站投稿,每月可挣到一元至两元的稿费。这让他尝到了写作的甜头,不但可以充实生命,还可以谋生。于是他把每个月的稿费、津贴等都拿去买书学习。
    除了平常努力学习和写作外,覃太祥同时还参加了四川青年自修大学、中国文学函授大学和《长城文艺》文学函授创作中心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取得了中国文学函授大学的毕业证书。
    笔耕不辍潜心创作
    1985年,覃太祥退伍回家,手拿锄头,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一边种庄稼,一边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由于他在文艺上的天赋,被推荐出任三合药材场管理委员会委员、团支书、三合药材场文艺宣传队队长兼编导、三合乡团委宣传委员。于是,劳动之余,他就带着一帮农民兄弟姐妹唱歌跳舞,极大的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覃太祥在部队养成的读书写作的习惯没改。他在吉林的《短篇小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叫《四只箱子》,才1000多字,居然得了30多元稿费,那年头,30多元是很起作用的。于是,覃太祥便潜心写作,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在《山茶花》、《党员生活》、《劲风文学报》、《未来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
    1991年,覃太祥在北京《未来作家》做了几年编辑工作,加入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第二年又参加了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讲习班学习。期间受益匪浅,大大激发了覃太祥的创作热情,以至于回家务农后仍笔耕不辍。
    近年来,覃太祥归隐在老家的田园里搞创作。他写自己苦涩的童年、写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写身边可爱的乡亲。覃太祥的作品以乡土见长,故乡的山水人文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因此,他的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朴实,耐人寻味。
    目前,覃太祥的作品有300多万字,有的已经结集出版。其内容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他现在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多年的作品命名为《覃太祥文集》(上中下卷)编辑出版。为此,他正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整理和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0: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吴二师



我是网络上众多覃太祥作品的忠实热诚的读者之一,我近来在东湖社区读了很多覃太祥老师原创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些中短篇在我脑子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阅读时油然而生的想法和感慨,越堆积越多,想说一时又说不清楚,剪不断理还乱,需要假以时日来消化和梳理。我用“窥斑见豹说太祥”这样的题目,目的就是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那样,我只从覃太祥老师那浩瀚丰富的原创作品选取其中的“我们的龙船调”这一个短篇来说说自己读覃太祥的感想,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贪多求全,力不从心,二来期盼能以点带面、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


我们的《龙船调》,以下简称龙船调,可能有不少网友是把它当纪实散文来读的,但在我眼里,怎么看它都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而且故事出神入化、引人入胜,情节跌拓起伏,峰回路转。典型人物立得起,站得住,塑造也是成功的到位的。



小说通常是以人物为轴心来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写小说就是写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小说的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来看,覃太祥老师的这篇龙船调无疑也是一篇成功之作。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我”,用第一称“我”来展开叙述能收到更亲切更逼真的效果。全文主要讲述的就“我”和龙船调之间发生的故事。


小说开门见山第一段就用廖廖数语简笔构勒出了故事主人公“我”的来龙去脉和主要轮廓特征:

“我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生于大山中,九岁会弄笛,十岁学拉二胡,无师指导,小指头又短,未能大成。后来又自学简谱,后来又喜欢上了文学写作,但都因功底差,也未能大成.唯有小时爱扮女声歌唱,却练成了现在这不阴不阳的腔调,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了。”

一个生长在闭塞贫穷的大山之中的孩子,无师自通的学吹笛子、学拉二胡,后来还自学了简谱和文学写作,一个山里的娃子这也算是不安分、能折腾的了,但皆因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原因,均学无所成。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唯有小时爱扮女声歌唱,却练成了现在这不阴不阳的腔调,这种不知是褒还是贬的自我调侃又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这小子还有当今红人的李玉刚的功夫,现在全社会都在为不阴不阳的男扮女装神魂颠倒如痴如狂了。故事的主人公“我”居然还有这一手,这就让网友们迫不及待要往下看、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有了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小说开门见山第一段,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么个从小就不安分能折腾的从闭塞贫穷的大山深处走来的“李玉刚”,肯定是个不甘寂寞不肯平庸的有故事的人。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主人公“我”是踩着龙船调的节拍,去四处流浪打工的,是对故乡的爱恋支撑着他度过了那些艰辛岁月并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

另外,在这第一段里还悄然为“我”和龙船调的故事展开,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在接下来展开的“我”和龙船调的故事叙述中,“我”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也更趋丰满生动。

“我”和龙船调之间的故事,是从“我”得意的时候最得意的记忆开始的,80年代,“我”曾当过两年药材场的团支书,又任过州市团代会的代表,开团代会时的所有文艺活动,“我”都要上去表现一下,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有才似的。我那次用口哼《龙船调》的曲子,终于让大家欣赏到了郑莉莉的优雅舞姿。能和“我”心目中的大美人郑莉莉同台表演是“我”人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我”口哼的曲子也能让美人激情飞扬尽显优雅舞姿,这就说明我有很不错的乐感,能很准确到位的演绎龙船调的曲子,这正如小说开篇的铺垫所说,“我”从小就摆弄过笛子二胡,还自学过简谱,自然就与那些五音不全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一开口,那纯正、完美、动人的龙船调旋律,便能让郑美人情不自禁的翩然起舞。

然后是“我”在南方流浪打工的不怎么得意的岁月,“我”照样在公司每年举办的联欢晚会上成为最出风头的人物,但并不是“我”唱的有多好,也不是因为“我”的娘娘腔推波助谰--那会儿中国还没出李玉刚呢,而是因为“我”在晚会上每年都唱同一首歌,是龙船调的歌词和旋律感染了大家,征服了大家。

可见龙船调已成为“我”心中的神圣的歌,已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2008年,“我”在广洲的一次偶遇,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更充分的诠释。

这也就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了,2008年的广洲,可以说是歌舞的世界,每天傍晚,每一个广场都有人在舞台上歌唱。“我”因生活的艰辛,本已没了歌唱的激情。可是,当听了福建一个女歌手唱了《龙船调》后,“我”却不得不上台去唱了。

“我”夺过话筒,指着女歌手大声说:刚才,这位小姐说错了,《龙船调》不是湖南民歌,而是我的家乡湖北利川民歌,如果大家不信,我就把原生态的《龙船调》唱给大家听。当“我”的开场白和“我”的歌声被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淹没后,女歌手道歉说: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这位先生和湖北的朋友们,我因为学唱这首歌时,买的是宋祖英在湘西录制的碟子,所以认为是湖南民歌了。女歌手边说,边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艰辛的生活已把“我”的歌唱激情消磨殆尽的时候,“我”却为了给故乡的龙船调正名,再次登台高歌了一曲,这种为龙船调正名的冲动完全缘自“我”内心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始终如一的挚爱。龙船调已成为故乡的化身,龙船调已成为最纯正最原始的故乡的声音。因为不是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首象龙船调那样名扬四海的民歌的,“我”是幸运的,“我”得捍卫它,书写它,讴歌它。

至此,小说对典型人物“我”的塑造业已完成,“我”已成为一个丰满立体的文学人物了。



小说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决定小说好不好看、能不能吸引人的关键的因素。

有网友在龙船调后面跟贴说,这样朴素的文字,没有雕凿,却清新雅致,芙蓉清水了。

也有网友的评价是,覃太祥的文字深入浅出、平白如话,谴词造句,中规中矩,而意蕴深远厚重、耐人寻味,堪称模范文本。

最近,在翻阅覃太祥的文字时,有时能明显感觉到他曾是舍得花时间和力气在语言的编织和锻炼上下功夫的。象他这样看似平平淡淡,轻轻松松,不露雕琢痕迹的文字,其实是最见作家功力的,这种功力不一朝一夕能轻易练就的,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刻苦磨练的过程才能到达这样的文字境界。龙船调的文笔轻松,轻巧,阳光,举重若轻。龙船调的语言和我所看过的覃太祥其它中短篇的语言风格特性是相同的一致的,除了刚才说的举重若轻之类的优长之外,生动、简练、准确、精当等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评语也少不得,因为这些元素也确实包含在覃太祥的小说语言特色之中。

我在覃太祥的文字中信马由缰的时候就时常想,象覃太祥这样优秀的实力派作家,运程一到,红遍网络,红透中国,那也是分分钟之间说发生就发生了的事。一点也不奇怪的。



现在再回过头来再看看小说的标题:我们的《龙船调》,不是我的,不是你的,是我们故乡的龙船调,那言下之意很能张显“我”自豪,“我”骄傲的情状。这就好比中国人不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一听见义勇军进行曲那熟习的旋律,第一反映这是祖国的歌,正如湖北利川人一听龙船调便说这是故乡的歌一样。

高明的小说家从来都是不屑于点明小说题旨的。我们硬要替作者来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话,当然也不外乎是热爱家乡赞美家乡之类的老生常谈了,这类主题被书写的太多,已变成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了。但覃太祥的这篇小说因视角和切入点的不同,突破了这类主题固有的框架,给原本高大全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模式注入了更多平头百姓的人性化的爱的因素。全文没写一句直白的对故乡的爱,只是在小说的结尾处表达了一点点愿望,我唱《龙船调》,只是希望我的故乡能尽快地融洽到大都市的文化层面中,让世界大同的日子,早一天来临。

但作者通过叙述“我”和龙船调之间发生的故事,已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主人公“我”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浓浓的爱意。这样的爱才更能感动和触动读者,也才更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要想教别人写作文,自己得先写下水作文,要想写东西给别人看,就要先看别人写的东西。我现在书也看,网文也看。但这书主要是指经典名著,因为在网上看大部头的作品,眼睛吃不消,而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说老实话,近几年来,我是越来越看得少了,网文却看得越来越多了。2009年的时候我曾说,纸媒上的文章有好的,网络上也有,现在已不分伯仲,都有精彩的篇章,只是网文比纸质文章更易到手,也有更广泛方便的挑选余地。而2013年的今天,我要说的是,纸媒和网络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时代已是昨日黄花了,向网络文学一边倒的新的文学时代已经降临。以龙船调为例,窥一斑而见全豹,龙船调在谋篇布局、故事设计、人物塑造以及文字语言等等各个方面所呈现的精彩程度都足以说明它是最名副其实的最合语法规范的小说精品。网友的评价要点是,覃太祥的龙船调写得跌跎起伏,出神入化,真正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拿它和当代最伟大的作家的作品相比,结论恐怕也只能是,各有优长,精彩纷呈。对覃太祥的阅读再次增添了我的网络文学信心,我坚信,中国最好的小说都在网上,最好的作家都是网络作家。传统纸媒还要摆老大的谱,还不赶紧向网络看起靠拢,改弦易辙,那离它寿终正寝的日子的就为时不远了。 
网络文学没有名利。但网络文学更富朝气、更具活力,是新的文学,而传统文学是陈旧的要死的文学。因为写的好,你的贴子在网上被这里转载那里精选的事情时有发生,你当然得不到一分钱稿费。对此,你得永怀一颗感恩的心:哈哈,这是好事,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能读到我写的文章了。在网上写作就得有点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我们甘愿在网络文学天地里无偿抛洒自己的劳动汗水。覃太祥说的好,“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编辑说它好,它就好,也不是文艺批评家说它好,它就好,真正肯定它是好是不好的,只有读者,读者喜欢它就好,读者不读,它就不好!”那么首先到哪里才有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读者呢,国营的名牌报刊销量日益下降,读者日渐稀少,只有在网络上你才可能拥有最广大的读者。

网上写作也好,网下也好,写作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件很寂寞很私人的事.经常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的掌声,聊以忘却孤寂,重拾信心。这是我和网友们一样喜欢在网络上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贴子一发,无须经过编审们旷日持久的初审、终审等层层关卡,真要写得好,大家当面就给你拍响鼓励的巴掌。名牌纸媒不会轻易给你鼓励,名牌纸媒擅长的是对天赋才华的剿灭和扼杀,听说连贾平凹这样的顶级大腕作家,当初也都收到过60多封名牌报刊的退稿信,说是贾兄因此险些疯掉了。60 封无情的退稿信比60次重拳击打更让人难以承受。贾兄最终挺过来了没发疯,说明他的脑神经特别粗壮。因为时下给纸媒写作投稿的人太多,而纸媒版面有限、僧多粥少的状况由来已久,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覃太祥老师专检没名气的地方报刊投稿,命中率自然要比当年的贾平凹强,遭受的打击也要轻微许多,这也算另一种识时务者为俊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0: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题目是<窥斑见豹覃太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件 123435pnv34jemdsseinja[1].jpg
123435pnv34jemdsseinja[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3-3-29 2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大力推介网络作家!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29 21: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卖热干面的 发表于 2013-3-29 21:23
赞成大力推介网络作家!

感谢支持,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36

736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12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3-3-30 1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这个“专栏”好,着力宣传网络作家~这是一股清新的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104

656

主题

2701

帖子

4693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3-30 10: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红 发表于 2013-3-30 10:23
这个“专栏”好,着力宣传网络作家~这是一股清新的风~

说得好,这是一股清新的风,是网络文学的一股春风,
感谢兰心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