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话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咏清明节的诗,语言隽秀,意境俏美,情景交融,生动描绘了古代江南的清明风景,令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另一位因写《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的唐朝著名诗人张继,也写过一首关于清明节的七言绝句诗 《闾门即事》,此诗的风格与其他诗人的风格大有不同,诗文如下: 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闾门是苏州市的一个城门。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当时农民被大量招募去当兵,使得苏州地区许多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甚至清明节期间连烧火做饭的炊烟都没有几处。该诗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切与同情。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有关清明节的一首七言律诗较为清新活泼,该诗名为《长安清明》,对清明节的习俗活动做了生动的描述: 长安清明 (杜甫)
早是伤春暮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见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交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火似昔年。 诗中的“白打”就是踢球。该诗真实地描写了唐朝清明节期间,人们兴高彩烈地庆祝清明节活动的精彩场面,有的踢球,有的打秋千,一派繁荣喜气的景象。 北宋诗人程颢写过一首清明节游春踏青七言绝句诗,诗曰《春日偶成》。诗文如下: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春日踏青信步出游的欢愉心情。上一联写景,交代了漫游的时间地点,下一联直抒胸意,表露了诗人为春光所陶醉的怡然自得的神情。 南宋诗人吴惟信写有一首清明节的七言绝句诗: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字仲孚。他的诗雅淡自然。此诗描写的是杭州清明节盛况。清明时分,梨花盛开,春风荡漾,杨柳婆娑,杭州城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乐喧天,直到日暮,方才归去,一派热闹繁华景象,令人钦佩感叹。 唐朝诗人王涯写有一首游春词,也颇为后人耐读: 游春词 (王涯)
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春光著处迷。
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衮衮压枝低。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这迷人的艳丽春色,深深地吸引着漫步在“柳陌桃蹊”中的诗人。他“寻逐春光”,乐而忘返,完全沉醉在一片盎然的春意之中。“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衮衮压枝低”,多么美好的大好春光啊。王涯,字广津,太原人。他是唐朝贞元年间的进士。他的五言七言绝句中的一些即景小诗,写得十分清秀明快,很有特色。 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的游春诗,则是另一番美好的景象。诗名叫《丰乐亭游春》: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此诗描写的是丰乐亭的晚春景象。诗人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周围的山色花木,而且通过游人任意践踏落花所表示的婉惜和不安,抒发了自己对大好春光即逝的留恋心情。 清明节禁火寒食,是古代民间又一重要习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寒食禁火“盖周之旧制',到了宋代,有钱人家还在“寒食”这一天,用面粉制成一种点心叫“枣锢飞燕”,用柳枝串着插在门楣上,名“子推燕”。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清明节的有关寒食的七言律诗,诗曰:《寒食野望吟》,诗云: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 此诗描写的正是清明上坟扫墓时的那种凄凉悲惨的情景。旷野之中,哭声遍地,纸钱纷飞,乌啼鹊噪,潇潇暮雨,一片悲惨凄凉景象。 诗人王维也写过一首寒食诗,诗如下: 寒食汜上作 (王维)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诗人借寒食为题,触景生情,反映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清明节游春踏青,上坟插柳,禁火寒食,也是古时劳动人民的重要习俗活动。民间广泛流传插柳之风,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之说。南方一些地区还有在井边插柳的习俗,清明节前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然后在井边插上柳条。“井井有条”这条成语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诗人宋伯仁就写有《清明插柳》的七言绝句诗。 清明插柳 (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栽杨柳也何妨。 该诗的前两句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大唱赞歌,后两句诗却对清明节插柳习俗活动提出疑问,反映出诗人对插柳活动的迷信做法的不满及复杂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