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苠 于 2013-4-3 15:44 编辑
方言口语中的“大” 在口语中,“大”有时不读(dà),而是读(t āi胎)。 我们小时候,面对特别大的东西,往往惊叫一声,好胎呀!比如,见到一条特别大的鲩鱼,就说,好胎的大鲩鱼呀!见到一个几十斤的大南瓜,也说,这南瓜好胎呀!见到一头大肥猪,也说,好大一个胎家伙啊! 好像特别大就用“胎”,普通大就用“大”。有一次听了一段相声,说是粤语难懂,一句简单的话“大家齐心合力,抬起一块大石。” 话里的“大家”,粤语说成“dài gā代咖”,“大石”粤语说“胎石”。这表明,在粤语里面,“大”也可以读成,胎(t āi)。所以,胎(t āi),应该就是“大”的一种口语读音,只是不那么普遍罢了。 然而,为什么口语中,“大”可以读“胎”呢? 自然就想到,先秦以前,“大”、“太”、“泰”,本来就是同一个“大”。只是后来才有了区别,但是基本意思仍相近。如,太子、太极、太上皇、泰山(有时写作“太山”或“岱山”),都有大而至高无上的意思。由此就想,“大”的最初读音也许就是“胎”“太”“泰”。 进一步,又想到了“台风”、“台湾”。其中,“台”也有“大”的含意。所谓台风就是特别巨大的大风,在沿海地区,也可以说成“胎风”。现在专指东亚、南太平洋上所形成的季节性飓风。还有“台湾”,“湾”,本指水中的陆地。“台湾”,应该就是海水中巨大的陆地,由此,“台湾”可以理解成“大湾”。 最后说“代”(dài)。 古汉语中,“大”似乎还读成“代”(dài)。我们现在把“山大王”、“大夫——有德行的医生”,念成“山代王”、“代夫”。应该就是古音的残留。 所以,东周至战国时代,楚王、秦王、齐王等各国诸侯虽都写作“大王”,但在口语中,可能都说“代王”。各诸侯国的贵族,“大夫”这个级别的,可能都称“代夫”。比如,屈原大夫,可能说成“屈原代夫”。 还有,不光粤语把“大家”念成“dài gā代咖”。以前的湖北方言,有时也把“大家”说成“dài gā代咖”。比如,“大家的事大家管”,口语中也可以说 “代咖的事代咖管”。再如“你不能这样搞,大家都要背时(倒霉)的!”口语中就说“代咖都要背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