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旧事系列 城北相对城南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城变市后,由此主要向南延伸了好几个原来的小城,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也由此城北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与时俱进,其早期遗留的石板路小街和两旁的木板房变为极具时代感的水泥路和大同小异的砖混屋,一座城市中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遗存也随之基本消失。但尽管如此,这里还留有唐石刻,宋元四眼井、城隍庙,明清庾亮楼、观音阁等原装古迹和纯古建筑以及冬日里屈卷在谢家巷、熊家巷等民国时期老巷子口晒太阳的老翁的坚守。 小城故事多,城北也一样。只是,有些事虽说是入不了史志,但却又是在城里一些老市民中流传,算作稗史之料还是可以的。 一、 借车购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城里的居民来说,日常生活中买柴买煤炭等是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这不仅仅因为这些必需的生活物资是由政府统一为居民配额供给而需要经常的排队买回,更主要是要做好购买这类物资的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运输工具板车。家里要买柴买煤了,首先是要选择星期天,当然能碰这之前是几个大晴天更好,如此家里大人和学生伢才都有时间,要买的柴或煤也干燥些;二是要提前向有板车的单位或者个人求借车子,这是最为头疼的、谁也不想出面的“外交工作”。因为一年中没有个十次八次的就不可能将所配给的指标柴或煤全部买回来。借车的次数多了人家自然会不高兴。因此每次借车,家里多是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愿去,但也没法子,去的人只得是“老”着脸皮跟人家说好话。然后揣着钱和供应本,拖着借来的板车到江边也就是现在的滨江公园一偶,爬上那堆积如山的木柴场,尽量选择干的、不粗不细的柴棍。粗了难得锯、难得剁断,细了又不熬火。选柴时还得小心翼翼地,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一脚踩入那堆得乱七八糟的柴火坑里摔个大跟头也是常有的事。一家几口人共几十斤的柴火指标完成下来,还是个满艰难的差事。一次,我和几个邻居一同去买柴,在忙乎了近一个下午后,各自将要买的柴火都捆好,看着天色还早,不禁玩性大发,就在柴场玩起“打仗”的游戏来。“激战”中不知不觉已是日落西山、暮色蔼蔼。待想起买柴火的任务还未完成欲去交钱拖柴火时,看守柴场的老师傅冲我们一通大吼:早就下班了,你们这些细屌(小孩)还在这里鬼搞……。没办法,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去挨大人一通训斥然后积极表态下次早早的来才算过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