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间取小名 对于起名,以前的普通百姓很不重视。觉得为这个事伤神划不来。小孩出生了,懒得起名,一拖再拖。直接到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一点,为了便于叫唤,才随便起个小名(乳名)了事。 尽管随便,起小名也有基本原则。 首先,名字必须贱。据说,越贱,越好养。如果拿又贱又命大的东西起名,那最好。什么东西又贱又命大呢?大家认为狗是又贱又命大的。所以,取名叫“狗子”、“狗娃”的特别多。要是一家连生几个儿子,那就二狗子、三狗子、四狗子,甚至还有叫五狗子的。那个时候,一个湾子里,从八十岁的老者,到襁褓中的婴儿,叫狗子的多得很。请放心,不会混淆的。虽然都是“狗子”,还是有张家的“狗子”,李家的“狗子”,如果同姓呢,那也好区别,冬月生的叫“冬狗”,腊月生的叫“腊狗”,还有叫“连狗”的,叫“新狗”的,办法很多。有的地方叫小孩“狗剩”,没听湖北有这样叫的。 起名“傻子,傻巴”(口语音:哈子、哈巴)的也很多。湖北方言中,“傻”的读音,原先念(ha,哈)。常听人说,“你这伢哈里哈气的。”“那人是个哈巴。”“那家伙苕吃哈胀,不晓得饱足。”其中的“哈”都应该写作“傻”,这与四川方言差不多,电视剧《傻儿师长》,川方言就说成“哈儿师长”。 但是,更多的时候,湖北人比较含蓄,不直接叫“傻子,傻巴”,而是用“苕——红薯”代替“傻”。所以,湖北人取名“苕货”的多得很。延伸开来,就有“大苕”、“二苕”、“三苕”等等。为什么用“苕”代替“傻”呢?因为傻人都是没心眼的。苕是实心的,以此形容一个人没心眼,非常恰当。 此外,还有很多常用的贱名,比方,“叫化子”,听起来像“叫花子”,于是有小孩取名“花子”。还有的叫“荒乞”,从字面理解,好像是荒疏无能的乞丐。又像是到处拾荒,满身污垢,垃里垃塌的乞丐。 还有人取名“四六”。因民间的“牌九”中,最小的一张牌就是“四六”,我的祖父就叫“四六”,去世几十年后,还常被湾子里的老人谈起。 虽说起贱名是个基本原则,但是也不能乱起。比方,很少有人用“猫”给小孩起名的。 为小孩起名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随缘,不动脑筋。 最常见的,就是按干支年号起名。己丑年生的叫“己丑”。庚寅年生的叫“庚寅”,以此类推,简单得很。世世代代都这样起名。不知这个传统是不是源自于殷商时代,因为商代的国王如“武丁”、“祖庚”、“祖甲”,都有干支用字。 按节日起名的也多。端午节前后出生的,叫“端阳”;崇阳节前后出生的则叫“崇阳”。我们湾子里就有三个“端阳”。我父亲年长点,叫“大端阳”,另一个叫“小端阳”,还有一个更年轻点,姓郭,就叫“郭端阳”。 还有按婴儿出生时体重起名的,如“十斤”、“九斤”、“八斤”、“七斤”、“六斤”,叫的人多得很。但是六斤以下,就很少以体重起名了。大概体重轻的婴儿不值得标榜吧。 如果婴儿皮肤黑,就叫“黑皮”。我有个同学,叫“白皮”,那家伙确实白,白里透红,像女孩子。 等孩子长大,要上学了,或者要登记造册了。多数人就另取一个正规名。多半也不是父母自取,而是请家族中,或者湾子里某个识点字,有点文化,有点名望的人代取。也有人懒得费事,将小名用到底。 也因过去的平民百姓极少有机会用到正规名。日常生活中多半还是用小名,一直用到老。也因此,有些人虽然起了正规名,别人并不知道,甚至家里人也忘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