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苠 于 2013-4-9 20:05 编辑
方言民俗解儿歌(一) 老灯版主《记忆中的童谣》举例详实,分析全面,太开眼界了,其中有好多,都不熟悉。 现解读其中的两首。如有不妥请不客气指正。 第一首,“抽茅针,打茅饼。接阿叔,接阿婶。” 对于熟悉的人,那些曾经的儿歌很亲切。而不熟悉的人,却觉得隔膜,甚至听不懂。 这首儿歌我并不熟悉,小时候也没唱过。却蓦然想起少儿时代,春天一项好玩的活动。这个活动,本己忘得一干二净,几十年过去了,从未记起。这首儿歌让我想起来了。 那就是,从刚打苞的茅草中间抽出那根嫩嫩的花苞,那花苞细长而尖,就像一根粗针。剥去花苞的嫩叶,可取出一根白色鲜嫩的穗芯。这穗芯可以吃,还略有甜味。为了吃起来方便,小孩子就把这长长的穗芯卷成小圆饼,约有一枚硬币大小,吃起来就方便多了。 小孩们吃得好玩的东西,怎么又“接阿叔,接阿婶”呢? 原来方言里的接字,除了连接,接送之意。还有“请”的意思。所谓“接阿叔,接阿婶。”就是请阿叔,请阿婶吃打好了的“茅饼”。当然,小孩玩耍的东西,阿叔、阿婶是不会真吃的。但是,这首儿歌反映了那时儿童的一种乐趣,还有少儿幼稚善良的心态。 对于现在城市中的少儿,不熟悉那种生活,这样的事简直是匪夷所思,就是把这首儿歌唱一百遍,也不一定想得出是什么意思。 不知“抽茅针,打茅饼,接阿叔,接阿婶。”是不是说的这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