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西
- 精华
- 104
上尉
  
- 积分
- 4693
IP属地:江西省南昌市
|

楼主 |
发表于 江西省南昌市 2013-4-14 18: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条消息:
[文学评论] 原创 窥斑见豹说太祥
文/吴二师
我是网络上众多覃太祥作品的忠实热诚的读者之一,我近来抓紧时间在东湖社区读了很多覃太祥老师的锦绣文章--其中主要是他原创的中短篇小说,可以说他有一些中短篇在我脑子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边阅读一边产生的许多随想和感慨想说而一时又说不清楚,需要假以时日来消化和梳理。所以这次用“窥斑见豹说太祥”这样的题目,意思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只取其中的“我们的龙船调”这一个短篇来说说自己读覃太祥的感想,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贪多求全,力不从心,二来期盼歪打正着,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
我们的《龙船调》,以下简称龙船调,可能有不少网友是把它当纪实散文来读的,但在我眼里,怎么看它都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而且故事出神入化、引人入胜,情节跌拓起伏,峰回路转。典型人物立得起,站得住,塑造也是成功的到位的。
小说通常是以人物为轴心来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写小说就是写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小说的第一要务。从这个角度来看,覃太祥老师的这篇龙船调无疑也是一篇成功之作。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我”,用第一称“我”来展开叙述能收到更亲切更逼真的效果。全文主要讲述的就“我”和龙船调之间发生的故事。
小说开门见山第一段就用廖廖数语简笔构勒出了故事主人公“我”的来龙去脉和主要轮廓特征:
“我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生于大山中,九岁会弄笛,十岁学拉二胡,无师指导,小指头又短,未能大成。后来又自学简谱,后来又喜欢上了文学写作,但都因功底差,也未能大成.唯有小时爱扮女声歌唱,却练成了现在这不阴不阳的腔调,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了。”
一个生长在闭塞贫穷的大山之中的孩子,无师自通的学吹笛子、学拉二胡,后来还自学了简谱和文学写作,一个山里的娃子这也算是不安分、能折腾的了,但皆因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原因,均学无所成。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唯有小时爱扮女声歌唱,却练成了现在这不阴不阳的腔调,这种不知是褒还是贬的自我调侃又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这小子还有当今红人的李玉刚的功夫,现在全社会都在为不阴不阳的男扮女装神魂颠倒如痴如狂了。故事的主人公“我”居然还有这一手,这就让网友们迫不及待要往下看、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有了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小说开门见山第一段,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这么个从小就不安分能折腾的从闭塞贫穷的大山深处走来的“李玉刚”,肯定是个不甘寂寞不肯平庸的有故事的人。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主人公“我”是踩着龙船调的节拍,去四处流浪打工的,是对故乡的爱恋支撑着他度过了那些艰辛岁月并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
另外,在这第一段里还悄然为“我”和龙船调的故事展开,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在接下来展开的“我”和龙船调的故事叙述中,“我”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也更趋丰满生动。
“我”和龙船调之间的故事,是从“我”得意的时候最得意的记忆开始的,80年代,“我”曾当过两年药材场的团支书,又任过州市团代会的代表,开团代会时的所有文艺活动,“我”都要上去表现一下,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有才似的。我那次用口哼《龙船调》的曲子,终于让大家欣赏到了郑莉莉的优雅舞姿。能和“我”心目中的大美人郑莉莉同台表演是“我”人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我”口哼的曲子也能让美人激情飞扬尽显优雅舞姿,这就说明我有很不错的乐感,能很准确到位的演绎龙船调的曲子,这正如小说开篇的铺垫所说,“我”从小就摆弄过笛子二胡,还自学过简谱,自然就与那些五音不全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一开口,那纯正、完美、动人的龙船调旋律,便能让郑美人情不自禁的翩然起舞。
然后是“我”在南方流浪打工的不怎么得意的岁月,“我”照样在公司每年举办的联欢晚会上成为最出风头的人物,但并不是“我”唱的有多好,也不是因为“我”的娘娘腔推波助谰--那会儿中国还没出李玉刚呢,而是因为“我”在晚会上每年都唱同一首歌,是龙船调的歌词和旋律感染了大家,征服了大家。
可见龙船调已成为“我”心中的神圣的歌,已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2008年,“我”在广洲的一次偶遇,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更充分的诠释。
这也就到了故事的高潮部分了,2008年的广洲,可以说是歌舞的世界,每天傍晚,每一个广场都有人在舞台上歌唱。“我”因生活的艰辛,本已没了歌唱的激情。可是,当听了福建一个女歌手唱了《龙船调》后,“我”却不得不上台去唱了。
“我”夺过话筒,指着女歌手大声说:刚才,这位小姐说错了,《龙船调》不是湖南民歌,而是我的家乡湖北利川民歌,如果大家不信,我就把原生态的《龙船调》唱给大家听。当“我”的开场白和“我”的歌声被排山倒海般的掌声淹没后,女歌手道歉说: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这位先生和湖北的朋友们,我因为学唱这首歌时,买的是宋祖英在湘西录制的碟子,所以认为是湖南民歌了。女歌手边说,边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艰辛的生活已把“我”的歌唱激情消磨殆尽的时候,“我”却为了给故乡的龙船调正名,再次登台高歌了一曲,这种为龙船调正名的冲动完全缘自“我”内心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始终如一的挚爱。龙船调已成为故乡的化身,龙船调已成为最纯正最原始的故乡的声音。因为不是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首象龙船调那样名扬四海的民歌的,“我”是幸运的,“我”得捍卫它,书写它,讴歌它。
至此,小说对典型人物“我”的塑造业已完成,“我”已成为一个丰满立体的文学人物了。
小说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决定小说好不好看、能不能吸引人的关键的因素。
有网友在龙船调后面跟贴说,这样朴素的文字,没有雕凿,却清新雅致,芙蓉清水了。
也有网友的评价是,覃太祥的文字深入浅出、平白如话,谴词造句,中规中矩,而意蕴深远厚重、耐人寻味,堪称模范文本。
最近,在翻阅覃太祥的文字时,有时能明显感觉到他曾是舍得花时间和力气在语言的编织和锻炼上下功夫的。象他这样看似平平淡淡,轻轻松松,不露雕琢痕迹的文字,其实是最见作家功力的,这种功力不一朝一夕能轻易练就的,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刻苦磨练的过程才能到达这样的文字境界。龙船调的文笔轻松,轻巧,阳光,举重若轻。龙船调的语言和我所看过的覃太祥其它中短篇的语言风格特性是相同的一致的,除了刚才说的举重若轻之类的优长之外,生动、简练、准确、精当等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评语也少不得,因为这些元素也确实包含在覃太祥的小说语言特色之中。
我在覃太祥的文字中信马由缰的时候就时常想,象覃太祥这样优秀的实力派作家,运程一到,红遍网络,红透中国,那也是分分钟之间说发生就发生了的事。一点也不奇怪的。
现在再回过头来再看看小说的标题:我们的《龙船调》,不是我的,不是你的,是我们故乡的龙船调,那言下之意很能张显“我”自豪,“我”骄傲的情状。这就好比中国人不管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一听见义勇军进行曲那熟习的旋律,第一反映这是祖国的歌,正如湖北利川人一听龙船调便说这是故乡的歌一样。
高明的小说家从来都是不屑于点明小说题旨的。我们硬要替作者来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话,当然也不外乎是热爱家乡赞美家乡之类的老生常谈了,这类主题被书写的太多,已变成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了。但覃太祥的这篇小说因视角和切入点的不同,突破了这类主题固有的框架,给原本高大全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模式注入了更多平头百姓的人性化的爱的因素。全文没写一句直白的对故乡的爱,只是在小说的结尾处表达了一点点愿望,我唱《龙船调》,只是希望我的故乡能尽快地融洽到大都市的文化层面中,让世界大同的日子,早一天来临。
但作者通过叙述“我”和龙船调之间发生的故事,已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主人公“我”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浓浓的爱意。这样的爱才更能感动和触动读者,也才更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要想教别人写作文,自己得先写下水作文,要想写东西给别人看,就要先看别人写的东西。我现在书也看,网文也看。但这书主要是指经典名著,因为在网上看大部头的作品,眼睛吃不消,而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说老实话,近几年来,我是越来越看得少了,网文却看得越来越多了。2009年的时候我曾说,纸媒上的文章有好的,网络上也有,现在已不分伯仲,都有精彩的篇章,只是网文比纸质文章更易到手,也有更广泛方便的挑选余地。而2013年的今天,我要说的是,纸媒和网络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时代已是昨日黄花了,向网络文学一边倒的新的文学时代已经降临。以龙船调为例,窥一斑而见全豹,龙船调在谋篇布局、故事设计、人物塑造以及文字语言等等各个方面所呈现的精彩程度都足以说明它是最名副其实的最合语法规范的小说精品。网友的评价要点是,覃太祥的龙船调写得跌跎起伏,出神入化,真正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拿它和当代最伟大的作家的作品相比,结论恐怕也只能是,各有优长,精彩纷呈。对覃太祥的阅读再次增添了我的网络文学信心,我坚信,中国最好的小说都在网上,最好的作家都是网络作家。传统纸媒还要摆老大的谱,还不赶紧向网络看起靠拢,改弦易辙,那离它寿终正寝的日子的就为时不远了。
网络文学没有名利。但网络文学更富朝气、更具活力,是新的文学,而传统文学是陈旧的要死的文学。因为写的好,你的贴子在网上被这里转载那里精选的事情时有发生,你当然得不到一分钱稿费。对此,你得永怀一颗感恩的心:哈哈,这是好事,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能读到我写的文章了。在网上写作就得有点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我们甘愿在网络文学天地里无偿抛洒自己的劳动汗水。覃太祥说的好,“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编辑说它好,它就好,也不是文艺批评家说它好,它就好,真正肯定它是好是不好的,只有读者,读者喜欢它就好,读者不读,它就不好!”那么首先到哪里才有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读者呢,国营的名牌报刊销量日益下降,读者日渐稀少,只有在网络上你才可能拥有最广大的读者。
网上写作也好,网下也好,写作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件很寂寞很私人的事.经常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的掌声,聊以忘却孤寂,重拾信心。这是我和网友们一样喜欢在网络上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贴子一发,无须经过编审们旷日持久的初审、终审等层层关卡,真要写得好,大家当面就给你拍响鼓励的巴掌。名牌纸媒不会轻易给你鼓励,名牌纸媒擅长的是对天赋才华的剿灭和扼杀,听说连贾平凹这样的顶级大腕作家,当初也都收到过60多封名牌报刊的退稿信,说是贾兄因此险些疯掉了。60 封无情的退稿信比60次重拳击打更让人难以承受。贾兄最终挺过来了没发疯,说明他的脑神经特别粗壮。因为时下给纸媒写作投稿的人太多,而纸媒版面有限、僧多粥少的状况由来已久,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覃太祥老师专检没名气的地方报刊投稿,命中率自然要比当年的贾平凹强,遭受的打击也要轻微许多,这也算另一种识时务者为俊者吧。
附贴覃太祥原作
我们的《龙船调》
文/覃太祥
我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生于大山中,九岁会弄笛,十岁学拉二胡,无师指导,小指头又短,未能大成。后来又自学简谱,后来又喜欢上了文学写作,但都因功底差,也未能大成,.唯有小时爱扮女声歌唱,却练成了现在这不阴不阳的腔调.,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了。
我属于既沉稳又会张扬的那类人,喜欢唱歌,属于民间歌手级别,还会几样乐器,诸如弹电子琴,但,都是爱好者的级别。80年代,我曾当过两年药材场的团支书,又任过州市团代会的代表,开团代会时的文艺活动中,我总要上去表现一下,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有才似的。
回想起来,我最德意的,是和当年州团委的大美人,当时的团委办公室主任郑莉莉合作表演了一个节目。那是正会开始之前,代表们都到了,但州委的领导田期玉书记还没到,郑主任要代表们上去表演节目,谁知代表们异口同声地要她跳土家族独有的民族舞蹈——摆手舞。郑主任很高兴地说:好啊!我早就想在大家面前一展我的舞姿了,但你们要上来个人给我伴奏,没有音乐,我怎么跳舞呢?大家沉静了,因为,这是郑主任给大家出的难题。
郑主任连问了三声“谁上来?”后说:没人上来伴奏,就别说我不愿意出节目哈?我现在要点将了。在她还没点名时,我站起来说:我来给你伴奏。我的话音刚落,会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用口哼《龙船调》的曲子,终于让代表们欣赏到了郑莉莉优雅的舞姿。
后来,我流浪到南方打工后,公司每年也要举办联欢晚会,我又是晚会上最出风头的人物。我知道,这风头不是我的歌唱得好,而是我唱的歌美,因为,我唱的是故乡的民歌《龙船调》
2008年的广州市,可以说是歌舞的世界,每天傍晚,每一个广场都有人在舞台上歌唱,虽然有主持人,但歌手却是自愿者,谁高兴上去展示自己,只要报了名,主持人就安排。
我因生活的艰辛,本已没了激情,所以也不愿意将自己不男不女的声音让不认识的人知道。可是,当听了福建一个女歌手唱了《龙船调》后,我不得不上台去唱了。
因为女歌手在开场白中说:我将要献给大家的,是一首闻名世界的著名民歌,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时的剧照,至今还挂在金色大厅的正中央,这首歌,就是著名的湖南民歌《龙船调》
听了那位女歌手的开场白后,我也不管她唱得怎么样,就跑到后台给主持人说:这位小姐唱后,我也要唱这首《龙船调》。
主持人说:可以,但要排顺序,按报名的顺序出场。我说:不行,我要接着唱。
我们还在争论,那位女士就唱完了,我也不管主持人高兴不高兴就跑上台从女士的手中夺过了话筒,指着女歌手大声说:刚才,这位小姐说错了,《龙船调》不是湖南民歌,而是我的家乡湖北利川民歌,如果大家不信,我就把原生态的《龙船调》唱给大家听。
我的话说完,台下就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我唱时,那位女歌手没下台去,仍然站在我身边,而且还给我打拍节。我唱完后,台下又是排山倒海的掌声。女歌手拿过话筒说: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这位先生和湖北的朋友们,我因为学唱这首歌时,买的是宋祖英在湘西录制的碟子,所以认为是湖南民歌了。女歌手边说,边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后来,我回到了老家,就更加张扬了,为了推介家乡,有时一天要给远方来苏马荡的游客唱好几首故乡的民歌,山歌和情歌。
我的故乡都亭山,是清江河的发源地,山大人稀,可景色却无奇的秀美。这些年,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楼群多了,马路宽了,环境美了,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不消说,有形的变化也震撼着人们的内心,人们的观念、意识也有飞跃性的变化。但市乡,不论软件硬件,总体说,永远赶不上大城市。就是发达的江浙广深也一样。哪天大城市小县城基本一样了,那是不是就叫“世界大同”了?
我在广场向听众们沉清《龙船调》的产地,和现在给游客唱本地山民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让惜日的土司地,尽快地融洽到大都市的文化层面中,让世界大同的日子,早一天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