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桂芷鸾丹 于 2013-4-14 09:28 编辑
曹禺是从国统区来的作家当中,最早一个反省自己作品的作家。1950年10月,他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文章《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 “我把一些离奇的亲子关系纠缠一道,串上我从书本上得来的命运观念,于是悲天悯人的思想歪曲了真实,使一个可能有些社会意义的戏变了质,成为一个有落后倾向的剧本。这里没有阶级观点,看不见当时新兴的革命力量,一个很差的道理支持全剧的思想,《雷雨》的宿命论观点,它模糊了周朴园所代表的阶级的必然灭亡。” 于是,曹禺在1951年对《雷雨》《日出》《北京人》做了修改。其中,对《雷雨》的修改最大。 首先修改的是鲁侍萍,因为她是剧本里宿命论的代表者和体现者,使其成为一个敢于直面反抗的具有斗争性格的妇女形象; 其次,把鲁大海改写成具有工人阶级的品质,有团结有组织的罢工领导者,当场揭露周朴园背后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和与官府暗中勾结的阴谋; 再次,为了把周朴园改得更反动,增加一个人物即省政府的参议乔松生,与之相勾结; 最后,大力修改了全剧的结尾——周萍按照阶级本性,不可能自杀了;周冲作为资产阶级的开明子弟,也不必触电了;四凤是受压迫、受污辱的穷家弱女子,值得同情,更是不要寻短见了。 照此办理,《雷雨》就已经根本不是大悲剧了,与原来的初衷和面目完全变了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