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前,荆州区原大修厂宿舍65号范宜新家多了一口人,这是一位不知从哪来、吐词不清也听不懂话语30岁左右的流浪男子。发现男子后,好心的范宜新夫妇收留了他。 “我以后年纪大了,不能再照顾他,希望好心人看到报道后继续传递爱心。”4月12日,范宜新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表达了这个愿望。 摊前来了个流浪汉 摊主夫妇给吃给喝 10年前,荆州区小北门转盘还未拆除,附近经常可以见到一名衣着破烂、瘦骨嶙峋的年轻流浪男子遍地找寻食物。有一天,男子来到楚源路九洲大市场,在一家名叫“胖子烧烤”的烧烤摊前驻足,并捡起客人吃剩的饭菜。摊主范宜新见状,顿时生出一股恻隐之心,决定为他找一处安身的地方。 “我们每天为他留下一份饭菜,并将他安置在做生意的小棚子里。”冬日天气寒冷,范宜新和妻子李春香商量,让男子居住在他们的棚子里。当时,男子的头“犟”向一边,双手僵硬,而且吐词不清,走路也不方便。根据当时的状况,范宜新和其他摊主为他取名为“犟犟”。很多好心人了解情况后,也都拿出平常不穿的衣服送给他。 时光倒退至3年前,随着小北门转盘的拆除,范宜新的棚子也不复存在。一时间,“犟犟”再次面临“无家可归”的境遇。通过前面几年的接触,范宜新一家和“犟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避免他继续流浪,一家人全票通过了带他回家的想法。 11日上午9时30分,记者随同荆州区河套居委会网格员余秀梅来到原大修厂宿舍65号。此时,范宜新和李春香还在三楼休息,记者拨通了二人的电话。余秀梅指着一楼告诉记者,这是“犟犟居住的房间。记者看到,房间外摆放着一辆推车,上面挂着姜、蒜等材料,一旁还放有三个炉子。” 教他说话教他做人 他们和他亲如一家 “我们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开始制作卤菜、摆货,将车推到市场后持续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所以平常要睡到中午12点左右,但犟犟晚上六七点就回家睡觉了。”范宜新的语气中略显疲惫。他告诉记者,除了收留“犟犟”,他还经常帮着其他摊主搭棚、推车。“犟犟”今年大概30多岁,刚到家时吐词不清,听不懂大家讲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但他在小棚中居住时学会了生活自理。 听到屋外动静,“犟犟”从门口探出脑袋,好奇地打量起周围的人。“你姓什么?”“没得姓,你上次来过了的。”由于余秀梅经常在社区巡查,“犟犟”一眼便认出了这个熟悉的面孔,并且应答如流。他先是将随行的人打量一番,然后同一旁的邻居打起招呼,最后来到推车前拿起抹布,仔细擦拭着上面的油渍。 “我们安排他在储藏室居住,并保障每日三餐。”10年来,范宜新不仅教会“犟犟”听话、说话,还教授他待人处事的道理。现在,“犟犟”经常主动同邻居交流。在小棚中居住时,“犟犟”便学会了用筷子夹取食物。搬到一楼居住时,他除了生活上能够自理,还会帮着范宜新抹桌子、摆板凳,并将凳子搬回家。 范宜新和李春香还有个儿子。这三年,他们将“犟犟”当做家人,一家四口从未因任何事红过脸。“如果他的家人找来,至少不会认为我们虐待他。”范宜新说,他们一家人都十分热心,“犟犟”搬过来住,至少在生活得到了保障。有时给邻居帮帮忙 大家都还蛮喜欢他 “6年前,我妻子还在上班,烧烤摊生意差,我一个人忙不过来。犟犟看在眼里,主动帮我把桌子背回了家。”多年来,回想起自己和“犟犟”的种种经历,范宜新满怀感慨。“犟犟”第一次分担家务的一幕,他仍然记忆犹新,并且充满感动。 院中,邻居们也凑在一块聊起“犟犟”的事情。住在“犟犟”对面的一位姨妈,正抱着孙女在院中散步,听到记者交谈,她赶忙上前凑了过来。“我和范师傅认识十几年了,3年前才见到‘犟犟’。那时邻居们喜欢聚在一起聊天,他经常从我们身后探出头来插嘴,大家便开始叫他讲讲。”姨妈对记者说,“犟犟”也叫“讲讲”,是邻居们取的。之前,她与“讲讲”并不熟悉,每次见面会叫他名字笑一下他。 “看到我搬不动东西,他会主动过来。范师傅给吃给喝是好事,如果我遇到类似情况,也会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姨妈回忆起不久前的一幕,当时她一手抱着孙女,一手提着垃圾准备扔掉,“讲讲”见状后立即上前接过垃圾袋表示“抱孩子累”,他去帮忙扔垃圾。如今,她和“讲讲”见面时经常聊天,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此时,“犟犟”从屋内拿出扫帚,在院内打扫起卫生。余秀梅告诉记者,网格员经常要在社区巡查,并和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上门核查信息。当她在原大修厂宿舍为特殊人员登记时,从范宜新口中得知“犟犟”的情况后深受感动,立即告知了居委会领导。她说,范师傅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值得提倡。 对于今后的打算,范宜新表示,他从未想过将“犟犟”送走,只要一家人生活得开心就足够了。现在他们夫妻40多岁,以后如果他们年纪大了,没有能力照顾“犟犟”,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继续帮助他。由于不知道“犟犟”的身份信息,范宜新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按照国家政策对他予以一定的照顾。(记者韩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