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胡一杨/文 网络/图 面文化是我国餐饮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是很会吃的,自古以来就有八大菜系、满汉全席。面食也是我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食品,全国出名的面食中,河南烩面就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襄阳紧挨河南,楚豫交流自古就异常频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不少河南人来到我们襄阳参与经济建设,自然而然,河南名小吃——烩面,也随之落户襄阳。今天就特意来到我市一家非常出名的河南烩面面馆,亲身感受河南烩面文化。
一大早,我们驱车来到位于我市振华北路的河南老乡会馆,老板名叫常兴勤,黝黑的皮肤,不高的个头,但看得出他是一位非常干练的人。常老板热情的招待了我,为我做了一碗烩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小编与老板聊起了河南烩面的文化。 烩面是响当当的河南郑州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可烩面的故事,听过的人就不多了。老板说,河南烩面的由来还是从唐朝开始,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之前因患上了风寒,住在一个回民农院中,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充饥,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自此,烩面能够驱寒补身的功效流传了下来,清末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慈禧太后逃往陕西躲避期间,就多次下旨要求做烩面食用,用来克服身上的寒疾。在此之前,河南烩面可是皇家御用食品,平常百姓是很难吃到如此的美味,直到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烩面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青睐。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河南本地人款待亲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浓的烩面。
问到会面的选材和做法,常老板介绍,羊肉烩面”的制必须经过熬羊肉汤、制作面坯、准备调配料、拉面煮面四道工序,而每道工序中又有若干个小步骤,少了一个步骤,面的鲜香口感就会打折扣。此外,烩面的选材也是经过精心选取的,用来熬汤料的羊肉都是他专门从外地选取放养的山羊肉,面料则是手工制作的,面料里只添加一些盐,没有添加任何其他的辅料。煮面条的羊肉汤则是需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熬煮出来的高汤,吃面的时候我就感觉到面汤的香浓滋味。面条出锅之前,还要准备大碗,放入切好的肉、香菜、豆腐皮丝、葱花、盐、味精、辣椒,将煮熟的面盛入,再浇上炖肉的汤即可。 常老板还说,自从92年他来到襄阳开了第一家烩面馆后,生意就异常红火,许多时候客人还要排队等候,可见,河南烩面因为它自身的魅力在襄阳占据了一席之地。随后常老板还曾多次扩大门面,以满足越来越多河南老乡的需求,现在他的店子虽小,但在襄阳的河南人很多都会在工作闲暇之余,来到他的店里相聚,吃上一碗家乡正宗的河南烩面。到如今,常老板已经准备在襄城开一家河南烩面分店。他希望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河南烩面,把河南烩面的文化发扬光大。 |